大别山的呼唤(3)

从此后,许世友将军在“文化大革命”中屡屡化险为夷。在党的九届、十届、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在毛泽东的保护下,他是唯一敢于拥兵“反叛”并从中得到好处的将军。

“回来哟,孩子——”这是大别山的呼唤。

据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记载,1927年黄麻起义后,大别山区以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大别山人民以这支队伍为主体,先后向中国革命输送了成千上万名优秀儿女: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率领四万子弟转战川陕地区;1934年11月,四方面军留守部队组成红二十五军在大别山率先长征,到达陕北时仍有数千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大别山人民重建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发展到上万人,浩浩荡荡东进抗日……

比这些历史记载更重要的是,以大别山子弟为基本骨干的这支武装力量先后成为我党红军时期三大主力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个师之一的129师和新四军的部分师团;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个野战军的第二野战军和其他几个野战军的部分。

若有兴趣翻一下《将帅名录》,你将看到来自鄂豫皖根据地大别山区的将军如云集星聚,阵容壮观。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5年期间共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不含元帅)1603名,其中来自大别山区的将军就有293名,占了总数的近1/5。全国解放初期,我国11个大军区司令员中有6位来自大别山区。他们分别是许世友、陈再道、谢富治、韩先楚、陈锡联和徐立清。

难怪一位研究中共党史的朋友对笔者说:“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打败国民党,主要依靠两座山的农民武装,一是井冈山,二是大别山。如果不带偏见和成见的话,就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大别山和井冈山一样,同样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许世友将军是从大别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子弟。

许世友将军是从大别山深处走出来的红军士兵。

大别山,是将军的靠山。

几度机会,将军欲回又罢,欲罢难休……

回来了!回来了!将军终于回来了。他的墓地歉然地占据故乡的一隅,左上方就是将军母亲的终归之处,那是乱草丛中一个隆起的普通坟头,一块残旧的青石碑上仅能辨得出“先妣李氏”四个字,其余均斑驳不清。四周是葱茏茂密的树木、虚虚幻幻的雾岚、清清亮亮的空气……

魂归故土,母子相依,这儿是最美丽的人生终极。高官和厚禄,甚至轰轰烈烈的事业,都不如大自然的赐予来得温馨。墓地的背景是将军晚年梦寐以求的梦境——山野渐渐地漫起蓝色的雾气,高大的苍柏、杨槐、橡树、栗树把枝枝杈杈刺向苍穹,还有村落、寺庙、水车、关隘……

远远的,黑紫色的大别山主峰金刚台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画出险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古堡,显出一圈雄壮而粗犷的轮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