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农普办和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2日发布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至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 100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 18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8 434万人,占64%。外出从业劳动力中,40岁以下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超过八成,去省外打工的占49.3%。
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情况做出分析: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在低年龄组,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
报告也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但其受教育状况仍然好于农村其他儿童,特别是15~17周岁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仍然达80%,而农村儿童总体的在校比例只有70%。
我们暂且先不细究这些枯燥的统计数字。全国农业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2006年的普查数字与现今的实际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出入,实际的数字和情形也许更为严峻。
这篇文字所要记述的事情发生在峡口古城堡,它是这些数字的一个物化缩影。
峡口古城堡位于甘肃山丹县城东八十里,因坐落于石峡山口而得名。峡口堡在历史上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自汉朝起,历代王朝都在此屯兵设障,传递军情,供给粮草,战略地位十分险要。峡口古城堡始建年代已无文献可考,现在残留的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堡东西长四百多米,南北宽三百多米,呈长方形,东西走向的街道贯通全城。城门洞全用砖砌,中间灌以生铁铸缝,固若金汤。东门直通石峡口,西门与外城相连,北面紧依长城,周围烽燧棋布,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峡口古城堡有一座古建筑过街楼,建于城内中心街道上,为明代建筑。尽管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它却成为今天峡口古城堡里一个残存的地标建筑。
由峡口古城堡后来扩建的峡口村,就建在了峡口古城堡的西头。村子挨着长城边修建,长城宽厚的土墙顺理成章地成了每家每户的院墙或者后墙。据说明清时期的峡口人不种地,不纳粮,孩子生下来就吃皇粮,男人当兵守关,随带家眷,现在的峡口人大多是那时将士们的后裔。也有的说峡口村的居民大部分是各地逃荒、逃战乱而陆续聚居起来的,共同挤在长城边的这个道口和驿站,曾经也有熙熙攘攘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