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因为银行办得红火,吴鼎昌还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5年,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后因“奉旨”调查上海“纱交风潮”牵扯出了孔祥熙、宋霭龄,惹怒了蒋介石,事后被免去实业部部长的职务,发配到偏远的贵州做了7年省长。在这7年间,吴鼎昌继续发展经济实业。可是不知怎的,后来他又得罪了蒋介石,最后连省长的官也丢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吴鼎昌去了香港,不久就发现身患癌症,最后在香港病逝。
在“北四行”中,大陆银行既有政府背景,又不缺专业人才,各地分行也一个个开展起来。上海分行别出心裁,偷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把学校储蓄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分别在大学、中学设立服务网点,以办理奖学金、开办子女教育储蓄金的方式招揽了很多储户。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银行被公私合营,1952年关闭。
至于中南银行,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开业不久,便争取到了钞票发行权。不过,“发行钞票”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降低银行成本,方便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控制不好发行量而引发挤兑风潮。所以,这件好事,中南银行没有独享,而是在召开董事会分析讨论后,决定联合金城、盐业、大陆银行成立“四行联营事务所”,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这样一来,中南银行不仅规避了风险,还取得了稳步上升的业绩。
日军开始大举侵华后,中南银行没能逃脱厄运,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缓过劲来。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南银行上海总行被收归国有,中南银行的香港分行却保留了下来,直到2001年被并入香港中银集团。
不同于“南三行”的是,“北四行”形成了联营的运作机制,也就是上述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共同倡导成立的联营联盟,“南三行”则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
“北四行”形成之初,其实只有盐业、金城和中南三家银行在1921年达成了联营协议。后来,大陆银行总经理也意识到,在政局动荡、金融风潮频发的情势下,银行间建立起一个共同的联盟,密切合作,相互扶持,各家银行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于是,到了1922年,大陆银行也主动参与联营,原来的三行联营从此发展成为四行联营,即“北四行”。
在当时的社会,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大银行的联营,无疑是一种强强联合的银行经营方式。四家银行签订联营协议后,随即成立了联合事务所,并创建了一个联合准备库。因为联合事务所本就是为发行钞票而成立,所以,联合事务所下辖的准备库,主要职责就是办理中南银行钞票的发行、准备金的存储及钞票兑现等事务。因四行已经联营,那么发行钞票之事就由这四家银行共同负责,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发行钞票要承担的风险,还壮大了四家银行的声势。自此以后,社会各界都认为“北四行”是稳妥可靠的商业银行,信誉度很高。到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前夕,四行联合发行的钞票总额已仅次于中国银行,这为“北四行”其他业务的开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另外,联合准备库创建后不久,“北四行”又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金融组织,即“四行储蓄会”,以实行联合储蓄。这种联合储蓄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储蓄有着明显不同,它是由四行担负保本保息之责的一种储蓄形式,存款人为普通会员,他们不仅能够在存款到期后取回本息,还能在年终时获得银行的分红。对于储金的运用,四行储蓄会有着严格的规定,即只允许用其开展国家或地方有确实基金担保的债票购入或抵押、各繁盛商埠的房地产押款、生金银及国外货币押款及以该会储蓄证为抵押的贷款等业务。在四行储蓄会成立后的许多年里,“北四行”的储蓄业务都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