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3)

听莫扎特《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时,你会觉得那和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一样,都是狂欢的音乐:它用响亮的鼓声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从头到尾又交织着一开始就有的、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的乐调,因之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这一乐章又自始至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但是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格调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激进共和主义者的特点)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是他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么样式存在着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时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抛出了同时使用音阶上所有单音的可怖的和弦。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干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征,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当贝里奥滋听到一位法国作曲家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听了很不舒服而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时,他非常生气。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安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十八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步(爵士乐,附带说一句,就是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不但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周珏良译)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代表作有《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汉德尔:即享德尔,德国出生的英国作曲家,生卒于1685—1759年。

巴哈:即巴赫,德国作曲家,生卒于1685—1750年。

采用切分音(Syncopation)的节奏是爵士乐最明显的特点。萧伯纳写本文的上世纪20年代,正是爵士乐开始大为风行的时候。

彭巴杜夫人(1721—1764),现译为蓬皮杜夫人,法皇路易十五的情妇,权势炙手可热几乎有20年。

格鲁克:奥地利作曲家,生卒于1714—1787年。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生卒于1732—1809年。

唐璜的传说在17世纪前已流行于欧洲,在那以后他成为许多音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

莎拉斯特罗: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一个代表真理和光明的人物。

《弥赛亚》:亨德尔谱写的宗教歌咏大曲。

《奥菲阿》:格鲁克的歌剧,主题是奥菲尤斯下地狱去寻找死去的妻子尤里底西的故事。

末日悲剧: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结局是唐璜被送入了地狱。

贝里奥滋:法国作曲家,生卒于1803—1869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