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

[意大利]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全名列奥纳多·达·芬奇。生于佛罗伦萨。意大利15—16世纪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是产生过一批巨人的伟大时代。他赞美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达·芬奇几乎是一个全才。他对解剖、透视和配色都有独到的科研成果。他的绘画《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最后的晚餐》都是艺术史上的无价瑰宝。他《蒙娜丽莎》中的女主人公身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苍茫,是达·芬奇烟雾状笔法的极致。对于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他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合理关系,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此画集美丽、智慧、永恒于一身,已成为人类绘画的绝品,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个去瞻仰的人,都会伫立在这幅画面前,反复观赏,流连忘返。

在这篇艺术笔记中,达·芬奇用形象、生动甚至夸张的文学语言说明绘画优越于诗歌、画家的表现力强于诗人。用通俗的话来说,这颇有“干什么总爱强调什么”之嫌。伟大诗人和伟大画家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诗歌和绘画都是文艺皇冠上璀璨的宝石,缺哪个都不行。但是不可否认,“眼睛是更高贵的感官”。所谓眼耳鼻舌身,用眼睛、用视觉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确实要多于用耳朵(即听觉)、用鼻子(即嗅觉)、用舌头(即味觉)、用身体(即触觉)所获得的感知、所认识的世界。这是不可辩驳的科学常识。所以达·芬奇在这里的强调,也许不无道理。

从这则笔记的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达·芬奇同时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眼睛叫作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用来最完满最大量地欣赏自然的无限的作品的主要工具;耳朵处在其次,它就眼睛所见到的东西来听一遍,它的重要性也就在此。你们历史学家、诗人或是数学家如果没有用眼睛去看过事物,你们就很难描写它们。诗人啊,如果你用笔去描述一个故事,画家用画笔把它画出来,就会更能令人满意而且也不那么难懂。你如果把绘画叫作“哑巴诗”,画家也就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作“瞎子画”。究竟哪个更倒霉,是瞎子还是聋子呢?虽然在选材上诗人也有和画家一样广阔的范围,诗人的作品却比不上绘画那样使人满意,因为诗企图用文字来再现形状、动作和景致,画家却直接用这些事物的准确的形象来再造它们。试想一想,究竟哪一个对人是更基本的,他的名字还是他的形象呢?名字随国家而变迁,形象是除死亡之外不会变迁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