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精英的IT精英



我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一名普通的研究生,我的求职经历也是非常的普通平坦,从暑期实习到最终的offer签约,期间没有波澜,没有激动,没有在历尽艰辛后尘埃落定的那种感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旅程,我想就是“水到渠成”。在本文中仅是把自己在求职中的一些经历和个人的想法看法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自己的一些经历能够给即将开始求职之旅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帮助和参考吧。

我在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自己感觉还是很扎实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大三以后进入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实习,从那时一直到研究生三年级开始找工作,杂七杂八的项目做过不少,规模有大有小,熟悉和掌握的技术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较杂,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和在平日的工程项目中所积累的。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当然不是与心情相关的记录,而是把每天工作和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法、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记录下来,定期整理,经过这样的流程,自己在IT方面的技术知识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拓展。我并不属于那一类在IT行业中对于程序和算法设计的痴迷者,而是对于新方向、新技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去探求在缤纷多彩的IT行业中各种技术的本质、发展和未来的趋势。

IBM公司的青出于蓝(ExtremeBlue)暑期实习项目,一直是我想加入并尝试的,蓝色巨人也是我所向往的地方。“IfthegodisnotanIBMfan,whytheskyisblue?”这一句话,形象而又生动地指出了IBM公司作为全球IT行业领导者的无可动摇的地位。这个青出于蓝的暑期实习是IBM每年重视程度最大,投入精力也最多的一个实习活动,在美国已经举办了几年,在中国的时间还不长。一般来说,每年会提出四个左右在business和technology两个方面都有创新点的项目(比如电子商务、银行风险、SOA、MDB等等),每一个项目组,由一个到两个MBA作为组长,三到六个技术人员组成。最终的成果是business预期报告书和可以演示的demo,而最后的目的,是要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打动”有钱的“大佬”们肯为设计者的项目投资赞助,这样项目就是成功的。在美国,这被称为“elevatortalk”,含义就是你和公司的高级经理或director一起步入电梯,从一楼到director走出电梯这段时间内,把你的想法和计划讲给他/她听,让他/她立即产生惊喜,以给予你的想法和设计支持。每个项目组里面有一个MBA,相当于在IBM资助下成立一个小的、虚拟的公司,整个的marketingresearch从需求分析、技术实现到测试、应用,虽然并不是真实的,也颇有些热血青年在创业之前“磨枪”的味道。而且一般在项目开始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在正式就业之前是挺难得的机会。而对于计算机系技术类的学生,除了通过高强度的工作提升自身的技术知识和做实际项目的能力外,与组长MBA大哥大姐朝夕相处,能够在同他们的交谈学习中,培养自己的businessaware,学到许多技术以外的知识,同时自己做presentation的能力和英文的口头表达能力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项目review也会大幅提高。

在2003年EB项目的结业典礼上,IBM高校合作部的邱经理提到了一点,就是获得IBM相关技术认证的学生在面试EB项目时具有优先考虑的优势。那次之后,在学习和科研项目的业余时间,我开始向北大IBM技术中心的钱老师要了一些IBM公司认证考试的资料,同时也在IBM红皮书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教程,开始学习。实际上我的真实目的,不是取得认证,而是在通过实际的产品学习之中,去探求和掌握计算机学科当前流行的技术层面和发展方向,去思考在这些技术背后所蕴藏的本质,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对于IT行业的各种技术的感觉。虽然说所有的认证考试都是针对IBM公司自己的产品,如WebSphere系列、DB2系列、Tivoli系列、Lotus系列和Rational系列等等,但IBM依靠它强大的实力和长期以来做系统集成的积累,可以把这些产品无论在scalability还是在flexibility、multi-platform和performance等等许多方面做得很好。这些产品都和相关的主流技术结合得很紧,学习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主流技术的过程。例如熟悉了WebSphere的管理和开发环境,也就熟悉并掌握了J2EE技术,等等。

经过自己在课余时间的学习,顺利地通过了IBMWebSphere应用服务器的认证和DB2数据库服务器的认证。在2005年5月开始的IBM暑期实习招聘之中,一路过关,最终得到了ExtremeBlue第三个项目中国电子商务模型研究和BluePathwayIGS部门的两个offer,面试官都对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积累进行了肯定。毫无疑问地,我选择了EB项目,和三个非常优秀的同伴一起,在IBM的软件开发中心(CSDL)度过了三个月紧张而又丰富的时光,也与部门的经理和许多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经理和高层director的肯定,很顺利地,在许多人刚刚才开始准备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拿到了IBM的offer。

在10月份的时候,我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真正在IT行业内的兴趣爱好所在,对于自己将来要走的CareerPath,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思索。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是在无线和移动的应用开发方面,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在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所做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自己也“随大流”地投了一些地方的简历,如微软、Intel、腾迅,还有非技术类的宝洁、Shell等。后来,因宝洁的工作地点在广州,觉得自己可能不大合适而放弃了一面;腾迅的笔试因为时间太早,而自己却起床晚了而错过了,非常的可惜;Shell面试来得太晚,已经12月了,那时自己已签了三方;Intel可能因为专业方向的问题,一直没有给我消息。10月份接踵而来的是微软的笔试。我投递并申请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和研究院的两个软件设计工程师(SDE,SoftwareDesignEngineer)的职位。因为听说微软工程院即将成立一个移动技术中心(MobileTechnologyCenter),自己比较感兴趣,想去尝试一下。

让我感觉到紧张,没有把握的,恐怕就是微软公司的笔试题目了,因为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微软的题目都是以它的难度大和讲求智力反应而著称。这个软件帝国是许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梦想,但同时也因它高难度的笔试和多轮的压力面试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为了准备微软的笔试,我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复习了一下本科时代所学习的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在网上搜索查看了一些以前微软的笔试面试题目和智力测验相关的题目,做到了让自己心里有了一些踏实的感觉,去面对笔试。在笔试的当天,我尽可能平静自己的心情,去解答每一道题目。笔试的题目并没有自己初始想象的那样困难和刁钻,第一部分的选择题主要考察的都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有宏观的体系结构,也有具体的实现细节;第二部分的逻辑推理题目主要考察英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判断的能力,只要认真阅读思考,也并不困难;后面的题目就是涉及到具体计算机程序算法的设计、实现和测试了,虽然感觉题目并不困难,但时间真的很紧,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算法的程序实现和功能的设计流程以及测试用例写清楚明白,并不容易。当时自己到收卷时间的时候,最后的一道题目还是因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够写得太清楚详细。但是总的感觉,我发挥得不错,能够进入微软的面试。

果然,一切如自己想象的,笔试成绩公布当天,自己收到了通知邮件,获得了不错的分数;接下来在公布分数几小时之后,收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的电话,是一位师兄打来的。在电话中师兄说参考我的简历和笔试成绩,完全能够进入工程院和研究院的面试,但最终只能选择一个地方,所以问了一下我的兴趣和意愿所在。实际上,对于是做工程开发还是做学科研究,自己早在读研开始时就思考过许久,到了找工作阶段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自己还是喜欢做实际的工程项目,在工程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所以选择了参加工程院的面试。师兄在电话中说如果面试失败,简历和资料会再被转到研究院去安排适合我方向的面试。

面试的时间被安排在早上8点40开始,一个上午三轮,如果通过上午的面试,下午可能还有两轮面试等着我,这样的“压力面试”对于应试者的心理素质来说是个挑战。我的心里也是稍有些紧张,但有着更多的自信,所谓“天道酬勤”,相信在北大七年的学习和努力,能够让我顺利地通过面试。为了提醒自己,避免出现上次因睡过头而错过腾讯公司笔试的情况,在面试的头一天晚上自己很早就休息了,手机上了闹钟。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上帝在捉弄我,手机在夜里突然没电,早上我睁开眼睛已是8点20分,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面试就要开始了。我的心情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迅速起床,洗了把脸,早餐也没来得及吃,拿了两张自己的简历便出东门叫上taxi直奔知春路希格码大厦。坐上车已是8点30分,北京早晨在繁华地段的交通都是拥堵的,并排的车队缓慢地行驶,时间一分一秒地挨过,到了8点40分,还没有驶出中关村大街。自己的心已经紧张到了极点,额头上出了虚汗……在我的紧张和不安之中,在9点钟的时候,出租车终于快到目的地了。这时接到了秘书Helen姐姐的电话,问我为什么还没有来面试,其他的五名同学已经开始了,一位面试官等了我近十分钟了。我真诚地道了歉,说因为交通拥堵,自己马上就会到。姐姐表示理解,电话中并没有显示出责备的语气,希望我尽快赶来。我被招聘公司的宽容和大气所感动,原本紧张不安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但也因自己的疏忽而深深地自责。

9点05分,到达希格码大厦3层,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工作地。马上到前台标名挂号,说明自己是来面试的。Helen姐姐走出来接待了我,见我满头大汗,身上胸前的衣服也透出了汗水,以为是我过于紧张,安慰了我一下,说迟到没有关系,进去好好和面试官解释一下,大家都会理解的,不要紧张,又和我讲解了一下面试的流程和注意的事项,包括保守秘密不要对外泄露考题等,我一一记住。Helen始终面带着笑容,没有任何因我迟到了接近半个小时而责备我的意思,还一直在提醒我不要紧张,我深受感动,对话的几分钟里,自信心大增,紧张的情绪一扫而空。我想对于我通过这次微软面试帮助最大的人,就是Helen了。接下来我被带到了大厅中,来到自己的面试官面前。面试的接待大厅很大,里面已然有五个面试者分布在大厅的不同座位上开始面试了。让我惊讶的是,六位面试官中,只有一位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师兄,其他的五位都是外国人,有四位面试者正在用英文同自己的面试官交流着,并不时地在纸上写写画画。出乎自己的意料,没想到技术类的面试还是要全英文,自己稍有些紧张。第一位面试我的面试官是一位美国的中年女士,非常的nice和彬彬有礼。我首先真诚地道了歉,说明了自己迟到这么久的原因并保证以后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女士表示理解,简单的交谈之后进入了正式的面试流程。

由于技术类的面试过于细节,在本文中我简单地就微软公司技术类面试的流程一带而过。首先女士根据简历了解了一下我所做过的杂七杂八的项目,并表示对我曾经在韩国釜山的APAN会议上做过的presentation基于J2EE的网络管理系统表示感兴趣,让我深入地介绍。在介绍讲解的过程中,我不停地在纸上写画描述,女士也不断地就其中的细节提问。接下来又了解了一下我现在正在做的和毕设相关的流媒体平台,流程类似,从整体目标功能的表述到实现的架构、细节……讲完两个项目,时间差不多了,女士表示第一轮面试结束,我表现得很不错,并祝我在后面的两轮面试中好运,相互握手之后随同其他的面试者走出大厅到了外面,等待各自的下一轮面试官。我自己抓住这短暂的十分钟时间做了一下小结,那就是第一轮的面试是谈话性质的项目讨论,考察的是应试者在技术方面从宏观和微观把握和设计实现一个工程项目的能力,以及在校期间所学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同外国的面试官交流,英文口语真的很重要,暗自庆幸自己在求职开始之前一直在练习口语交流。

接下来第二轮的面试官就是那个唯一的中国师兄,自我介绍之后首先出了一道数据结构实现细节的题目,难度不是很大。我给出解决方案后,又同师兄就实现的效率和改进的方面做了深入的交流,彼此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随后又出了一道写程序的题目,也不难,稍加思考在纸上完成,师兄看过后表示满意,思路比较缜密,写得也很有条理,很清晰简洁。之后又聊了一下工程院内部的一些情况,包括所涵盖的项目,面试结束。这一轮主要考察的是设计实现算法的能力和实际的编程能力。

第三轮,面试官是一位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毕业的美国中年师兄,立即令我产生了羡慕。师兄很随和,深邃的蓝眼睛透出了那种对计算机学科的执着。先是简单地问了一些网络的基础知识,都不算太难。随后出了一道流媒体系统相关的项目设计,我在纸上给出了体系结构,彼此针对实现的细节又做了探讨。接下来,聊的都是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如何协作、如何交流等开放性的问题,我结合着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几年的项目经验,一一举例进行了生动的说明,师兄似乎也很感兴趣,说他感觉我的回答非常真实也非常诚恳,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大学时代。就这样,和师兄彼此握手,上午的最后一轮面试在轻松而又融洽的交谈中结束了。这一轮较多的还是考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方面。

一连面了三轮,自己也有些口干舌燥,出去打了杯水,一边喝一边回忆着上午的经历,自己有没有犯一些错误或是出现一些漏洞。中午微软组织6个面试的同学一起午餐,大家在一起边吃边聊,讲述上午的经历,同时互相激励。午餐之后,又是Helen进来,公布进入下午面试的名单。还是那种“天道酬勤,水到渠成”的感觉,我意料之中地第一个进入了下午的面试。当时有一种放松的感觉,Helen姐姐也对我表示祝贺,并鼓励我下午发挥得更好。看到姐姐灿烂的笑容,我已经有一种预感,那就是自己在今天之后自己将获得微软的offer。

下午的面试官是一位工程院的高级经理,他对我说上午的三位面试官在各方面都给了我最高的评价,他在这一轮面试中不想问太多的技术问题了,只是想再了解确认一下我的算法设计能力。于是经理出了一道算法题目,要求我在纸上给出函数实现。题目并不难,简单思考之后写了一张纸。经理看过之后表示满意,同时指出了我一个空指针的错误。当时我觉得很震撼,因为看样子这位经理的职位相当的高,可能早已告别具体实现细节的工作而到了管理层,但简单看了一遍我写出的实现后就能够指出在实现中唯一的漏洞,可见他的基础是多么的扎实,微软不愧为软件帝国,内部更是藏龙卧虎!于是自己马上改正错误,经理又提出了另一种实现算法要我写出来,我又写了一张纸,经理看过后点头,综合上午面试官的意见对我给出了比较综合的评价:基础知识扎实,项目经验丰富,对工程项目的感觉和宏观微观的把握都比较好,同时也善于交流和团队合作。弦外之音,在口头上已经给了我offer。之后他了解了一下我的兴趣所在,我说我打算加入微软在工程院即将成立的MobileTechnologyCenter,从事WindowsMobile和3G、流媒体方面的研发工作,因为这也是一直以来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和经理握手告别之后,一天的面试就这样结束了,我只面了四轮。回到学校,第二天就接到了Jessica的电话,并收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的SDE职位offer。

有三个理由让我最终选择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其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一点很重要,也是自己以后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具有激情的一个因素。其次,是微软内部人才济济高手如云,和这样的同事在一起,能够彼此之间学到不少知识,无论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层面的知识还是IT行业方向热点的宏观把握,每一个都头脑敏锐,雄心勃勃。最后,微软是一个大宝库,公司内部有着相当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完善的培训体系,每一个进入微软的年轻人都会不断地汲取营养,孜孜不倦地学习,使得自己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一名IT精英。这三个理由,确定了我最终的选择。

也有三点计算机专业技术类的求职心得,想与大家分享。首先就是,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比较扎实,切忌浮躁和仅停留在表面,要能够去多思考和领悟专业技术知识的本质和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内部所存在的共同的特点。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著名教授,“中国芯”团队的创始人程旭曾在课堂上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所谓的“鱼”就是IT行业中日新月异的技术知识,而“渔”则是能够去不断把握这些知识本质和发展方向的手段。只有“授之以渔”,才能够在竞争激烈、新技术层出不穷的IT行业立于不败之地,为以后的事业成功奠定基础。其次,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多去参加一些大公司的实习项目,通过实习项目来锻炼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了解各大公司的过程,为自己正式开始求职作一个铺垫。最后,培养自己承受挫折,勇于面对失败的心理素质,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请教,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将来的成功之道。

我的求职之路到这里就结束了,平淡而又简单,计算机专业的每个同学都有着和我类似的求职历程。在求职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在交通银行工作的母亲曾让我考虑过去申请交总行的管理培训生。我也投过简历,进入了笔试和面试。但最终,我还是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兴趣和真正适合从事的工作,放弃了交总的终面而选择了微软。2004年《今年,我们毕业》的一位作者,与我毕业于同一实验室的天网ftp搜索和北大Maze平台的创始人陈华师兄,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榜样和学习的目标。陈华师兄毕业加入微软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凭借着他坚实的基础、敏锐的眼光和对技术把握的那种天分,成功地与同伴一起拉到了数目不斐的风险投资创办了北京酷迅科技有限公司,并成为了一名非常年轻的CEO,开始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打拼。自己虽然没有师兄那种敏锐的眼光和把握技术的那种天分,但相信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虚心学习,在同样的起点上也能够取得师兄那样的成绩,为自己的事业积累,也为中国信息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薄力。最后,以我最尊敬的已故北大计算机系著名教授王选的话,来结束全文,并与所有即将从事IT行业的同学共勉——“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