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苏州时,枫桥与寒山寺给我的印象全部归结在一个唐朝书生张继的背影里,与背影相依相伴的是孤船月落,还有一首清冷空旷的《枫桥夜泊》。去年因《有缘相聚千岛湖》参加《淮海晚报》举办的“春秋旅行社杯人在旅途”征文活动,有幸在清明那一天应邀来到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诗,萦绕在我的梦里已有30年,那凄美绝伦的意境,简直令人泣血。诗中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天涯漂泊的游子那种孤独、忧伤的心境。也许千百年来,人的感情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共通之处,所以仍然能引起许多现代人的共鸣,古诗词所营造的种种优美的意境都成为后人崇仰的精神家园。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发达,已使人们难再拥有小桥流水的心情,难再写出那“夕阳西下”的深沉诗句,优美而深邃的古诗成为我们心中的绝唱。
诗中,一座普通的石桥飘渺着划过江南的烟水;诗中,一记普通的钟声,穿越了时空,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记忆。
谈起这首诗,一种说法是张继在落第还乡途中夜泊于枫桥,月色如霜,几点渔火孤寂,远处钟声入耳,抑郁之中触景生情;二是说他为避安史之乱,南下时宿于枫桥,思乡忧国。如果仅仅因为落第的原因,很难成为千古名篇。
枫桥之所以名扬天下,一个原因是地处运河至苏州的要塞,使它成为通商船只的必经之路,但还有更主要的,就是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
自诗人张继写下了《枫桥夜泊》之后,吟咏枫桥的诗篇,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凡来苏州浏览的人,都要到枫桥实地领略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因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每到夜里就要封锁起来,故名封桥。桥名因张继诗而易字。大运河在此经过,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枫桥便成了最理想的停息之地,这里也就形成了枫桥古镇。
年轻漂亮的女导游陈蕊说,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近1500年。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寺院几度焚毁几度重建,延续不断的香火与这首诗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穿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主要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壮观的建筑。
寺内有一口日本友人送来的铜钟,悬挂在大雄宝殿的右侧,它是1905年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的。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原来在寒山寺钟楼里悬挂的那口钟早在明代时就流入了日本,目前仍然下落不明。1905年,日本政府派人送来一口仿唐钟,现在高悬在大雄宝殿,被看作是中日友谊的象征。每年的元旦,大量的日本人专程涌来寒山寺听午夜的108响钟声,他们能否读懂这首诗的意境暂不去说,实际上,即使在平时,这里的日本游客也相当多。可是,在铁岭关抗倭遗址边,在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古城,在遭受日本核辐射的东海边缘,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而日本政府正否认历史,复活军国主义,在位于中国东海被誉为“深海中翡翠”的钓鱼岛问题上,挑起历史争端。而每日游人欣赏并敲打的依然是日本人送来的仿唐钟,我的内心一直都不是滋味。
寺南的枫江楼,有“枫江第一楼”之美誉。这座楼很早以前塌毁了,解放后,人们将苏州市内一座著名的花篮楼拆掉,运至寒山寺,原样建起,原楼什么样,已无处可考证。同样的一座楼,建在不同的地址,后人已无法考证这里当年的文明。
穿梭的游人使寺院城市化了,寒山寺和别处旅游景点已经没有什么区别,而我同大多数的游人一样,是来体验诗中钟声的,更多的关切还是那口早在明代就流入到日本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