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依稀看淮安(6)

一 条 街

石板街曾因漕运及盐商聚居而富甲一方,甲第园林之盛、儒雅向学之风甚浓,一时无二。

河下镇的湖嘴街、花巷等九街两巷的青石板路面,是清代盐商大户程本殿利用运盐的回头船运回石板,铺设而成。当时河下最大的商业是盐业。苏北沿海所产食盐统称淮盐,产量质量均为全国之冠。河下镇乃淮盐囤集之所,行销皖豫41州县。朝廷在河下镇特设淮盐运司的官衙,负责征收盐税。据说运盐后是空船回来的,因载重减轻了,过桥时不少桥太矮,就过不去了,于是就装些石头以降低船在水中的高度,过桥后就把石头卸了。后来,空船回来时干脆运条石到河下,于是就有了河下石板街。

也许街道就是街道,时间就是时间。走进这条街时,在时间的隧道里,我开始在这里驻足,回首。在街道的入口,几块赫然入目的石碑,镌刻着古镇的历史——四大名人的头像、姓氏、名字连同他们曾经的战事及其辉煌,都以文字的形式在石碑里若隐若现。

这里被誉为华夏进士镇。仅明清两朝这条街就出过55名进士,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出举人100多人,博学鸿儒司5人。从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世界级文学大师《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被誉为世界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韩信、南宋时击鼓抗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状元抗倭英雄沈坤都出生在河下一条街……

走进这条街道,就如同走进华夏的历史,却很难触摸到他们曾经的过去。远方苍茫,远方已远。除了一个模糊的背影,祖先们的荣誉、骄傲,祖先们的功名、利禄,都已化作尘埃,零落成泥。祖先们带给自己的那份自豪和优越,早已让位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了……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那些随处可见的楹联,那些随便搁放的农具、石磨,还有那些在一杆烟斗下饱经沧桑的脸庞,还有那个旁若无人正在运河边浣衣的少妇……都在真实地告诉你,昔日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最真实的,唯有对漕运的留恋,对生活、日子以及一条街耕读精神的守护和演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