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要凝聚更多的光点——赵日超散文集《窗外风景》序(1)

王宗仁

读赵日超的散文,无论是他对故乡、亲情的咏赞,还是激情游走祖国大好山河的游记,或是从日常习以为常生活经历中生发而来的随感,我们都感受到他是在用力用心追寻真善美的人生与思考人生。散文集《窗外风景》正是这种追寻与思考之后的收获。换句话说,日超是在寻找与剥离中进行散文创作。说寻找,是指他注重积累生活,跑了许多地方,接触了那么多人,经历了那么多事,这样既丰富了人生阅历又获取了文学资源;说剥离,是说他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之后进行认真地思考生活,探索、发现掩藏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中有意义和有意思的闪光点。散文创作万万不可就事论事,它必须是作家对生活透彻思考的结果。我把这种结果叫作作家创造的“第二生活”。“第二生活”高于“第一生活”,因为它集中了作家的智慧,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因而更集中更概括,也更具典型性,更有普遍意义。

看看日超散文中的亮点。

提起淮安,不能不说到敬爱的周总理,那条古老的驸马巷里有他的故居。故居里有一株“凌寒独自开”的腊梅。日超写周总理的故居就写得不一般,我想这也是大家都期待的。因为他熟悉淮安,还因为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果然他的那篇《踏雪寻梅——周恩来故居印象》,透射着一股清新的芳香。香味自然来自故居后院的腊梅。用梅比喻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几乎是所有这类题材散文约定俗成的写法。日超呢,另辟蹊径,他写到腊梅时突出写了周总理的三位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和乳母蒋江氏,三位母亲在周恩来成长的人生经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特别是对那位为人耿直而又不巴结权贵的乳母蒋江氏着墨更多,她除了带着恩来在后院空地上种菜、栽树栽花外,还让恩来“接触穷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会低层人的生活”。“恩来的力量来自三位母亲,来自于百姓”。作者散文中多次出现三位母亲,暗喻梅香是从她们身上喷散出来的。我认为这样写比那些用梅香比喻周恩来的散文要深刻得多,也更贴近真实,耐人寻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