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康熙留下的烂摊子(4)

但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让所有人都惊异的还不只这些,真正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接下来一个叫李奇的家仆的供词。李奇交代说,自己曾受主子的差遗,先后向总督衙门送了总共五十万两银子。而李奇口中的总督就是指两江总督噶礼。于是在场的人无不面面相觑,噶礼本人也是暴跳如雷,大骂堂下的李奇纯属诬陷,并命人掐住李奇的脖子,堵住他的嘴。

但如此一来,也让在场的张伯行警觉起来,如前文所述,张伯行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听了李奇的供词,他决心继续彻查下去,但被“诬告”的噶礼遮遮掩掩,想尽快了结此案。于是,这个案子瞬间转变成噶礼和张伯行的口舌战。

案子审到这步田地,已经没法儿再继续审下去了。张鹏翮原本也是清正严明之人,他此时也知道这个案子是个案中案,但是他此时一改往常,变成了“和事佬”。因为他知道噶礼是什么人,那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和红人,噶礼的母亲还是康熙皇帝的奶妈,因此噶礼之前犯了诸多贪赃不法之事,康熙都没有严肃惩治,可见噶礼这个人是轻易触碰不得的。因此,张鹏翮不停地给张伯行使眼色,让他赶紧作罢,不要得罪噶礼。

但张伯行的眼里可是容不进沙子的,他立刻草拟了一份奏折,上呈康熙皇帝,称噶礼涉嫌收受贿赂五十万两白银,并阻挠案件的继续审理,希望皇上能法不容情,将噶礼严肃处理。

噶礼一看,也跟着上了一道奏折,他要弹劾的是张伯行。不过,噶礼并没有对案件审理过程做过多表述,也没有为自己辩白,而是给张伯行列出了七条大罪,诸如私刻图书、诽谤朝政等。噶礼是想以此混淆视听,转移康熙皇帝的注意力。

事件发展到此,一场科考舞弊案已然演化成一件贪腐大案,张伯行和噶礼相互弹劾,也成为康熙朝后期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然而,这件看似清晰的案件,却让康熙皇帝左右为难起来,因为噶礼给张伯行所列的罪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属实,并非诬告。这样一来,张伯行反而因此陷入了困境。

而张鹏翮这位钦差大臣呢,不仅没有秉公办案,还站到了噶礼一边,于是事态开始朝着不利于张伯行的方向发展。但就在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突然站了出来,此人就是噶礼的母亲,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奶妈。这位奶妈说,噶礼贪腐的事儿自己早就知道了,噶礼多年来一直贪赃不法,张伯行所奏全部属实。

康熙听了奶妈的谏言,顿时百感交集,他这才清醒过来,事件的重点应该是噶礼才对。连噶礼的母亲都无法容忍噶礼,可见噶礼已经贪婪到了什么地步。康熙立刻将噶礼革职,并将张伯行官复原职,并且还盛赞了张伯行。对于涉案的几位考官,全部处以死刑。

但最终,康熙还是对噶礼网开一面,仅仅革了他的职,并没有和其他涉案官员一样治罪,可见,康熙皇帝后期的施政是多么宽仁。

然而,噶礼不仅没有洗心革面、改过自新,还始终怀恨在心,认为是自己的母亲害了自己,后来,噶礼决定毒害自己的母亲,但最终阴谋败露,康熙也彻底寒透了心,不再给噶礼留任何机会,赐噶礼白绫自缢。

到此,这个案件才算全部结束。通过这件大案,我们能看出康熙中后期存在的三点问题:

首先,此案涉案官员甚多,官员之间相互包庇遮掩,可见此时的腐败已经盘根错节,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是遇上张伯行这样的清官,此案极有可能会不了了之。

其次,面对噶礼的一次次贪赃枉法,康熙都选择不断袒护和容忍,由此可见,康熙对吏治的宽仁之心已经极其泛滥。

最后,我们应看到这件贪腐案居然发生在考场。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地方也就是科举考场了,如果这里都出现了重大的舞弊行为,可见这个国家的各项政治制度已经腐朽成什么样了。

噶礼的贪腐大案仅仅是康熙中后期吏治腐败的一个缩影。康熙中后期的大清王朝,看似波澜不惊,但是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早已暗流涌动,而这一切全都掩藏在康乾盛世的华丽外衣之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