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革命时期的蔡先生(1)

有人这样概述蔡孑民先生的生平: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1868年,卒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他富有传奇和戏剧性冲突的一生堪称一部绚丽多彩的“中国近代史百科全书”。他以晚清著名翰林投身革命,创光复会,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缔造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奠立文教始基;迭赴世界各地,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出长北大,广罗人才,兼容并包,力主思想自由,扶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培植无数革命青年;创设中央研究院,发展科学事业;保障民权,援救革命志士;坚持团结救国,推进国共合作。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大、涉及方面广,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学科和领域无不打上他的烙印……

值得一提的是,1922年,以蔡元培领头,有陶行知、梁漱溟、李大钊、丁文江、胡适等一共16位著名学者,在5月14日的《努力周报》上刊发了《我们的政治主张》(见《蔡元培全集》第四卷第624页)。这篇著名的文章,提出了要建立“好政府”的政治改革目标。文章发表后,引发一场关于“渐进与革命”的论争,王振钧、郑振夏等人问:“是取革命手段呢?还是取改良手段呢?还是先破坏后建设呢?还是在恶基础上面建筑‘好政府’呢?”胡适出来回答说:“我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话来做答案:‘最好双方分工并进,殊途同归。’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的改良它。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

蔡元培行书八言联立轴

蔡元培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师。今天我们只能成长大楼了。他的卓然成就,能否让今人想起来就有点“羡慕嫉妒恨”耳?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这样评论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只是到了今天,确实已是“世上已无蔡元培”!北大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在《读书》杂志上刊文《世上已无蔡元培》,感叹: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简单地想以蔡元培来论事的,都面对着一个不乏讽刺意味的事实: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