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传:奥林匹欧或雨果的一生》 译本序(5)

莫洛亚的《雨果传》是为法国读者写的。“雅俗共赏”首先是对法国读书界而言的。我们在翻译时,也不时感到这部传对我国读者似乎还欠缺一点什么。例如,雨果的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想,书中涉及较少。莫洛亚在“卷首语”中也交代过,在他之前,不少关于雨果的专题已有人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责任是“不加赘述”。可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要求,对法国读者是无须赘述的内容,对中国读者可能偏偏是求之不得的材料。

莫洛亚在《雨果传》中“力戒把主人公淹没在各种见证材料之中”。但事实上,作者在《雨果传》中还是披露了很多材料。例如,雨果和圣伯夫的关系历来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莫洛亚发掘到不少新材料,特别是保存在斯勃尔贝什·德·洛旺儒尔收藏馆中没有发表过的原始材料。就《雨果传》而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色。但在对雨果还了解不多的中国读者看来,圣伯夫的《文坛斗士》一文就未必是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相对而言,我们还觉得《雨果传》的前半部较详,后半部偏略,雨果的家庭生活叙述较细,社会活动介绍偏粗。

“纪念雨果全国委员会”主席让·马森(Jean Massin)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法国读书俱乐部”版《雨果全集》的主编。他认为:“维克多·雨果是一位天才,是我国文学中最杰出的天才,也是最名副其实的天才。”向我国读者介绍这部关于这位天才作家的著名传记,是我们的一个夙愿。但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任务远比我们估计的要艰巨。对于雨果一生的基本线索和创作概况,译者事先有所了解,也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雨果的一生太丰富,19世纪的历史太丰富,作者莫洛亚的知识也太丰富,我们不时感到捉襟见肘,感到力不胜任。

我们翻译《雨果传》,不仅译出全书正文,也译出全书一千余处引文的出处,在书中以“原注”注明。我们认为,这些引证材料是《雨果传》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雨果传》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但莫洛亚引用的原著都是法国版本,我们翻译时页码从略。《雨果传》中还有一些作者原有的注释,我们原则上照译,个别枝节问题从略。译者自己加上的知识性注释不另注明“译注”,因为,凡不是“原注”的实际上都是“译注”。

我们为《雨果传》搜集了多幅插图,希望能借此加深读者对雨果的感性印象,也可增加阅读文字的兴趣。雨果后半生的照片都是很难得的宝贵资料,搜集也颇不易。《雨果传》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及背景问题,我们虽经多方查阅,多方请教,但仍然有个别地方解决得心里并不踏实。全书疏漏之处,更是难免。我们竭诚希望广大读者和海内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程曾厚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