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杨小楼的师承(1)

“我们在杭州唱完短期回到上海,又让许少卿截住了给他续演了九天营业戏,大伙儿这才赶回家去过年。可真巧了,朱幼芬正在这时候组织好了一个‘桐馨社’(朱霞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小霞,老二叫小芬,是梅先生的姐夫,老三叫幼芬)。已经约定的角色有杨小楼、钱金福、范福泰、范宝亭、迟月亭、许德义、王长林、贾洪林、高庆奎、许荫棠、郝寿臣、董俊峰、九阵风、路三宝、张文斌、德珺如等。我们刚下火车,幼芬就来约去参加他的组织。我跟朱家是至亲,又是从小的同学,当然接受了他的邀请;就连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李寿山等也都答应参加。没有等到过年,就在第一舞台开始演唱夜戏。我记得第一天晚上的戏码是杨小楼的《落马湖》,我跟王凤卿的《汾河湾》,贾洪林、路三宝的《乌龙院》,九阵风的《取金陵》,姜妙香、姚玉芙的《岳家庄》,高庆奎的《卖马》,许荫棠的《御碑亭》。这个阵容在当时也算相当坚强的。

“这一次的搭班演出,对我说有三点是值得纪念的:(一)过去我在北京唱的地方,如广和楼、吉祥园、文明园、天乐园……都是旧式的戏馆子,第一舞台是北京城最早建筑的一个新型剧院。(二)过去我在北京唱营业戏,都是白天出台的,从这次起就经常在晚上表演了。(三)我家从庚子年起搬到百顺胡同,就跟杨老板同住在一个大门里面。我那时才七八岁,还在私塾念书。他老是背着我上学,真可以说是看着我长大的。一晃十几年后,当年常常跨在这位杨大叔肩上的我,居然跟他一块儿搭班,同台演出。这更使我感到无限的愉快。

“我在这里顺便来介绍一下第一舞台的历史。这个园子是民国三年盖的,地点在前门外柳树井大街。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指的是翻盖以前的大舞台,不是现在的人民大舞台)的形式:楼上楼下大约可以容纳二千四五百人。它还装有转台的机关,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团为它的座位最多,每逢举办救济性质的义务戏,差不离都要借它那里演出的。

“北京在民国二年以前只能借‘义务’的名义才能演夜戏。平时各馆子的营业戏,都在白天唱。到了民国三年的春天,谭老板开始在文明、丹桂、庆升等园陆续演唱夜戏。但是每次也不过露演几天。还是短期的性质。第一舞台建筑完成以后,从民国三年的六月开张起,就始终是演的夜戏。所以在这以前,杨老板已经在这儿连续不断地唱了两年的夜戏了。

“我搭桐馨社唱的时间并不太久。《木兰从军》和《春秋配》两出戏,就是在那个时期排演的。每天的戏码,我是排在倒第二,大轴戏经常是让杨老板唱的。我也常陪他唱《长坂坡》、《回荆州》……这一类的群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