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淮南,武略与文韬(12)

赵匡胤缓缓走出巷子,五味杂陈。当年高平之战后,王师北伐太原,当地老百姓深受北汉苛政,以为是仁义之师来解救他们,纷纷箪食壶浆;结果周军烧杀掠夺,顿失民心。一征淮南,南唐老百姓最初也是心向王师的,结果周军视民为草芥,挖坟掘墓,甚至杀人杀到“里鼓绝响,殆无炊烟”的地步,逼得占领区的老百姓纷纷以纸做成盔甲,号称“白甲军”,跟王师打游击战。

主上对此也有所警醒,他在收复的淮南土地上颁行减免赋税的政策,以安定民心。特别是这次南下,他对士兵进行了约束,严禁扰民,效果显著。可是没想到,在楚州,我们的皇帝陛下冲冠一怒,自食其言。我们南征南唐时,一个公开的理由是李璟不施仁政,刻薄百姓,可我们这算施的什么仁政?加之唐军南撤,焚城毁郭,驱民南渡,破坏更甚。再者说,按照王朴的《平边策》,收复淮南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淮南经济的破坏,然后就地补给支援渡江。可现在的淮南满目疮痍,别说就地补给,数十年内乃至百年间恐怕都难以恢复昔日繁荣。

要太平,必统一;要统一,必用兵;要用兵,必死人。但问题是,像楚州城里的那些老百姓,他们明明可以不死,明明可以与君王将相共享兵火之后的人间太平。

赵匡胤摇摇头,他现在理解了冯道的艰难。借别人之手,完成自己的心愿,有时顺风顺水,但有时却跟自己的理想大相径庭。

不爽归不爽,仗还得继续打,早打完,老百姓就早脱离战火的苦海。楚州既下,江北已无大战。李璟为了讨个吉利,这一年里连续改元“中兴”“交泰”,可是南唐既没有中兴,也没有交泰。周军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郭荣亲自坐镇迎銮镇,一副即将渡江的架势。赵匡胤更是率领水军直抵长江南岸,火烧唐军营寨,扬长而去。

这几年,“赵匡胤”已经成为李璟的梦魇。李璟害怕他真的打过来,黔驴技穷之际,派人给赵匡胤送了三千两白金,以此来离间他与郭荣的关系。可是李璟打错了牌,赵匡胤不是一般的碌碌武夫,清廉的他根本不吃这一套,三千两白金全部上缴国库。

李璟彻底崩溃了,他对江北的局势已经无能为力。显德五年(958)三月,李璟像一只被捏瘪的柿子,遣使求和,自去帝号,改称国主,臣服大周,割让江北十四州所有领土,每年供奉物资十万,甚至为了避大周的国讳,把名字也改作“李景”,以换得苟延残喘。

郭荣三次南征,吞并淮南,威震南北诸国。而南方第一大国南唐却丧失了经济中心、战略要地和近一半领土,沦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国。

赵匡胤以军功再迁忠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如今就连李重进和张永德也不敢小觑他了。

只是在暗处,一双眼睛,却紧紧地盯住了赵匡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