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高平,一战而成名(7)

赵匡胤火了,冯道死了

赵匡胤火了。

五代时期,几乎每位名将都有一场成名战,而以赵匡胤这一战最为离奇,因为赵匡胤所在的殿前军根本不是对敌的主力。只因赵匡胤振臂一呼,警卫部队竟抢了作战部队的彩头。

危急时刻,赵匡胤不顾生死,激起全军抗战,完全是他素质的反映。守职责、不服输、不认命、敢豪赌,这一切,早就在他的骨子里潜移默化。

一场血肉恶战,大周起死回生。郭荣大喜过望,论功行赏。在张永德的盛赞与保举下,赵匡胤连升三级,直升殿前散员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这是怎样的一个官职?当时朝廷的禁军主力叫作侍卫亲军,主要负责军事征伐。殿前军相对独立,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殿前散员是殿前军下辖的一支部队,都虞候是其副官。

至于严州远在岭南地区的南汉国境内,刺史当然不是实授,只是遥领。五代时期军官往往遥领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以示官阶高低(类似于今天的军衔),其中刺史资历较浅,官阶较低,但毕竟算是有“军衔”的中级军官了。

关于赵匡胤这次加官,《资治通鉴》《宋史》《东都事略》均载有他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但据张其凡先生考证,赵匡胤任殿前都虞候最早也只能是在这年十月,三月时,其所任为殿前散员都虞候。

赵匡胤加官晋爵,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长腿将军”却自食其果。郭荣听从张永德建议,怒斩樊爱能等人。从这一刻起,那些骄横的悍将、懒惰的庸兵,终于知道了皇帝的厉害,终于知道了军法的厉害。一支真正听命于大周皇帝的军队即将诞生。

附:五代、宋初部队编制和级别

注:五代两宋军级以上的部队,理论上也有确定的人数,但实际上并未严格按照规定配置。一般其规模,都以拥有多少指挥计算。另外,周宋之际,高级军官由于时常有职位增裁和官阶调整,故未列。

河东,郭荣一路高唱凯歌,直逼北汉国都太原城下,火烧城门,扬长而去。

河南,太师冯道病倒了。皇帝打了大胜仗,他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悔恨。

冯道一生在武夫的缝隙间小心翼翼,他一面寻找一切机会节制武夫乱政,一面尽己所能地实施贡举考试、刻印“九经”等有限的文治政治。在那个武夫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他倾尽心力为乱世打着补丁,却也未能找到出路。如今,唐庄宗、唐明宗、晋高祖、辽太宗、汉高祖、周太祖,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赳赳武夫,早已魂赴九泉。武夫皇帝既已不在,冯道的使命也将完成。

显德元年(954)四月十七日,一代名相冯道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郭荣辍朝三日,册赠尚书令(大臣的最高官职,几乎不授人),追封瀛王,谥文懿。

冯道,字可道。道可道,非常道。冯道之道既非永恒之道,那么,它终会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成为令人回味的余音。

冯道的道,结束了;赵匡胤的道,才刚刚开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