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日军的记忆(4)

野战炮对着曾被认为坚不可摧的中华门,不断从城墙下方向上方集中开炮,不久,垂直的城墙开始变形,人可以爬得上去了。

在轰炸机对中华门及城墙上的迫击炮和机关枪进行了波浪式攻击之后,手拿轻机枪和步枪的三人组成的敢死队冲上前去,在变形的城墙上挂上绳梯,在我们的掩护射击和敌人的攻击下爬了上去。其后,在猛烈的枪声中,约有40名步兵跟着上去了;敌人的反击好像仍在持续。

过了一段时间,日章旗在中华门上高高飘扬起来。这是13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

那一瞬间,所有人都举手高呼:“万岁!万岁!”都大叫:“太好了!太好了!”感动的同时我在想,能够平安无事地到这一步真是太好了。我们把“首先攻陷南京”作为口号。

敢死队爬上城墙后足足过了两三个小时,中华门的城门终于被打开了。随着小队长一声“入城”的命令,我们走向城门,然后进入了城内。城内堆满了长10米、宽4米左右的沙袋。民房被无情地破坏或者正在燃烧。到处都留有明显的轰炸和炮击的痕迹,空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另外,到处都被血染得鲜红,地上散落着被炸掉头或者内脏外露的尸体,以及粉身碎骨的肉块,令人目不忍睹。

城内除了红十字难民区,已经看不到一个游击队或者残兵败将模样的人了。

现在南京城已经真正落入了日军之手。

我们在市内反复进行扫荡,但几乎没有遇到抵抗。那天晚上,即13日晚,在城内的一角进行警备。

到了第二天,我们通过城内,向扬子江岸边进发。我们从那个炮台远望下方的扬子江,可以看到无数的木棒状的东西在流动。

我们下了狮子山,向着扬子江岸边走去。途中看到中国士兵的尸体倒在地上,有些没有头,还有些只有上半身,向人们诉说着攻击的恐怖。

扬子江岸边和普通的码头一样,是船出发和到达的地方。但站在那里看扬子江水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难以相信的情景。

在2 000米,不,可能更宽阔的江面上,漂满了无数的尸体。放眼望去,除了尸体,看不到别的东西。岸上有,江里也有,那不是士兵的尸体,而是普通百姓的尸体。大人、孩子、男男女女,就像漂浮在江上的木筏一样慢慢地流淌着。把目光移到上游,后面还跟着尸体堆成的山。我觉得好像后面跟着的尸体是无穷无尽的。

少算点也有5万人以上,而且几乎都是普通百姓的尸体,扬子江真正化成了“尸体之河”。

关于这件事我听说了如下情况。

前一天,从南京城撤退的多达几万人的中国军队和难民在前方8公里处的扬子江流域的下关港挤上可容纳50人左右的渡船,想逃往对岸。

在进攻南京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海军带着大炮、机关枪沿扬子江逆流而上,准备伏击撤退的军队和难民的船只,在他们的渡船到达对岸之前,所有的枪炮一齐开始射击。随着轰鸣声,炮弹和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出。船被直接命中,炸得粉碎,所有的船都被击沉了。

我在听说这些事的时候心里想:“为什么连无关的人都……”后来我想,可能这就是被称为“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吧。

日海军新兵三谷翔当年在舰艇上见证并参与了13日的大屠杀——

当时我18岁,参加了日本海军,是舰上年龄最小的一名新兵。我所在的舰艇是当时被称为日本海军最新锐的驱逐舰“海风”,它属于第24驱逐舰队。

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的消息传到了舰上。那天早上,开始大家都有点紧张感。我们停泊在南京对岸的浦口一带,一边等待命令,一边与南京岸边的炮台进行了炮战。那时,因为日本海军的舰炮射击非常精确并具有极大的威力,所以没花多少时间岸上的炮台就被摧毁了。

后来炮战及其他进攻结束了,我们看到江上从上游漂来几个竹筏,上面整整齐齐地堆着看上去像是中国人的尸体,尸体有一米半至二米高左右,堆得非常整齐,就像画出来的几何长方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