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代平话刊行的状
元代平话研究
卢世华
5 4 元代平话研究 到《三国志平话》等书籍的,而《三国志平话》的刻印是在福建,一南一 北,可见国内商业流通很方便。全相平话五种显然是刻书商为了追求 销售利益而刻印的,商业流通上的便利,市场上能够赢利,则是刻印这 些平话的前提。 印刷术的进步,尤其是印刷效率的提高是白话小说得以刊行的重 要条件。中国的书籍从五代、宋代开始,才出现雕版刻本。但总体来 说,刻印书籍工程浩大,价格昂贵。能够刻印、流传的只有经史子集等 经典著作和日常实用书籍。唐宋以前,抄本是重要的文献存在形式。 宋元以后,由于印刷业的发展,刊印本在文献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手抄本同样并存。在唐宋以前的传播条件下,小说是越简越好,一般 采用精练的文言记载故事,这样就可以用尽量少的文字记载尽量多的 故事。五代时敦煌变文就是以抄本的形式留存的,很快就湮没无闻 了。宋代有没有这样的抄本,现在不得而知,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即使 有,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元代的印刷质量与宋代差不多,但是元人似乎很善于提高速度。 活字印刷的逐渐使用就是一个证明。活字印刷的使用仍不多,也没有 应用于平话的刊刻,但是这说明了元代人很频繁地使用印刷技术,并 努力地提高印刷技术,因此在技术上就有研究和提高。这是印刷业进 步的一个象征。 第六,读者众多,也是平话等通俗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元代城 市进一步扩大,人口增多,这为平话提供了大量的读者。平话用 日常 白话写作,读者只要粗略识字就能够读懂故事。再加上看插图,普通 读者也可跳过不认识的字欣赏故事。即使是文盲,也许光欣赏插图就 能够品味到读平话的乐趣。这样,只要能够买得起平话,就能够欣赏 平话故事了。可见,平话很善于吸引最广大的读者。 二 元代平话刊行的状况 元代究竟有多少通俗小说刻本,当时通俗小说的通行情况如何? 从目前的资料看,元刊平话有《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另外还 有可以归人小说的《宣和遗事》《、红白蜘蛛小说》,可以归入诗话的《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还有词话的刻印本,只是现在没有文献依据, 很难坐实。当然通俗文学刊印本也包括元刊杂剧三十种。此外,尚存 有金代刻印的《刘知远诸宫调》一种。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第一覃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5 5 了元代人刻印通俗文学作品的热情。以下对平话的流传广度和时间 长度做一分析。 先分辨一下白话短篇小说,即所谓“话本小说"者在元代刊行的情 况。这种小说在元代确实刊行过,其证据是《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 叶。但是如果要证实宋代就有很多白话短篇小说出现,则不可能。胡 士莹从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爬梳出了40 余篇,认为是宋元作品,程毅 中先生还选取了典型的几篇,认为一定是宋代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也 同样保留了明代的痕迹。所谓的宋元旧本,目前还只看到元代旧本。 不过,元代旧本可能在内容上继承了宋代说话的创作。胡士莹和程毅 中所说的宋代话本,确实有许多宋代的痕迹,说明这些故事可能在宋 代流传过,经历了宋代的说话创作,到明代被写成了白话小说,中间应 该也会像《新编红白蜘蛛小说》一样在元代被刻印过。从元刊本《红白 蜘蛛小说》到“三言’中的《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其演进有着天壤之别。 以此为参照,我推测,胡士莹挑出的 40 余篇话本小说在元代或许有同 题材的刻本,但是面貌类似于《新编红白蜘蛛小说》而已,并非像《三 言》那样详细,与《六十家小说》也有区别。 总之,元代或曾有不少白话短篇小说刻行,它们成为明代《六十家 小说》和“三言"的创作基础。但它们的形态如同《新编红白蜘蛛小 说》,描写和叙述比明代的“三言’要简略得多。可惜这些小说大都失 传,幸好有《新编红白蜘蛛小说》为据,让我们得以了解元刊短篇白话 小说的一斑。让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明代“三言’中的短篇小说与 元代白话短篇小说差异会很大。 平话因为有“全相平话五种’等作为依据,就比短篇白话小说的情 况清楚多了。 首先是平话的刊行版式。这些书籍版式有一致之处,都是手掌大 小的巾箱本。曹元忠《五代史平话跋》称“宋巾箱本《五代史平话》’。① 亲眼见过日本内阁文库藏“全相平话五种’的石昌渝师告诉我其版式 很小,像个袖珍本。郑振铎也说《刘知远诸宫调》“是一个袖珍本’“,完 全是金代刻本或稍后的蒙古刻本的式样’。②《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 是一个袖珍本。可见,元代的白话小说、诸宫调的刻本版式都很小。 ①据《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②《刘知远诸宫调跋》《,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 1 月 版。5 6 元代平话研究 无论是元代南方建阳刻本,还是金元时北方的刻本,这类书籍都是袖 珍本的模样。之所以刻本小,大概是因为这些书籍不是重要的经史典 籍,只是消遣类的书籍,不需要刻得很正式。而且小的本子可以降低 成本,便于流通。元刊平话的插图非常精美,构图精巧,工艺成熟。从 常理看,这样的艺术水平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的。这是否也提示我 们,这样的平话在当时不是很少的,它的成就经历了一个积累过程。 其次是元代平话刻印的数量。《全相平话五种》是一个系列,一般 认为现在保存的平话五种并不是当时刻印的全部,当时这个系列的刻 本至少有八种。即在《后七国春秋平话》之前应该有“前集",在《续前 汉书平话》的前面应该有“前汉书平话’,在其后面应该有“后汉书平 话’。郑振铎说 : 当时,虞氏所刊似不仅此五种。将来或更有机会,使我们能 够发现其他各种罢。至少,在《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之前,必 定有一个“前集’的;在《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之前,也必定是 有一个“正集’的。如此则这部书,至少有七种。但以我们想来, 全书似乎决不止七种。在《武王伐纣书》之前,如没有“开辟演 义’“、夏商志传’一类的东西,在《伐纣书》之后《,七国春秋》之前, 却一定是会有“列国志传’一类的东西的。又继于《三国志》之后 的,或当更有“隋唐志传’“、五代平话’、“南北宋志传’一类的东西 吧。如此说来,则我们在罗贯中氏著作的《十七史演义》之前,已 先有过一部很伟大的有著作全史的平话的野心或计划或成绩的 新安(引者按:应该建安)虞氏刊本的“讲史’作品了。我们向来对 于罗贯中著作《十七史演义》云云的传说,有些将信将疑。不料在 罗氏之前,却先已有这样规模宏大的著作了。① 胡士莹也认为: 《武王伐纣平话》开场诗云“: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吴魏 刘,晋宋齐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可以想见,这一套讲史话 ①郑振铎《论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84 年 1 月版。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本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或许在《武王伐纣书》之前有《开辟演义》、 《夏商志传》,在《三国志》之后有《隋唐志传》《、五代平话》《、南北 宋志传》一类的书也说不定。① 现存的五种平话开篇各不同。《武王伐纣平话》开头从上古“三皇五 帝’说起,说道殷汤王的故事,慢慢地再写到商纣王《;秦并六国平话》 的开头也是“鸿蒙肇判,风气始开,以揖让传天下者,尽说唐、虞;以征 伐取天下者,尽说三代’,然后再写到秦并六国之事《;三国志平话》开 始就讲因果,从东汉光武帝赏春开始,写司马仲相断狱,后以三国归晋 为结。这三部作品各是一部完整的平话,因为他们有头有尾。而《后 七国春秋平话》则在开篇说: 夫七国春秋者,说着魏国遣庞涓为帅,将兵伐韩赵二国。韩 赵二国不能当敌,即遣使求救于齐。齐遣孙子、田忌为帅,领兵救 韩赵二国。遂合韩赵兵战魏,败其将于马陵山下……其夜,孙子 用计,捉了庞涓,就魏国会六国君王,斩了庞涓,报了刖足之仇。② 这显然告诉我们,在后集之前有前集,前集的情节内容是孙庞斗智,有 明清演义小说《孙庞演义》可以作证。在后集的开篇交代前集的内容, 显然是让读者在阅读后集之前,了解前集的内容,为叙述后集的故事 作铺垫。这样,即使读者不买前集,专门买后集,也不影响故事欣赏。 日本的这位当年购买《全相平话五种》的读者,或许就属于这类。或许 前集很畅销,这位 日本读者竞没有买到。在《续前汉书平话》开篇 也.说 : 昔大汉五年十一月某日,项王自刎而死,年三十一岁。…… 时项王既死,王医(翳)等五人见汉王,将项王头各争功,言己诛项 王。汉王亲视项王首,哭曰“:谁杀吾弟!’③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728 页。 ②《后七国春秋平话》卷上,钟兆华《元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1990 年 2 月版,98 页。 ③《续前汉书平话》卷上《,元刊全相平话校注》,299—300 页。5 8 元代平话研究 “续集’以“吕后斩韩信"为主要情节,开篇的这些内容显然是衔接“正 集’而来的。因此《,前汉书平话》正集一定有,其内容就是楚汉争霸的 故事。这段故事在《史记》里写得很详细,流传很广。写一部平话系 列,连“并六国’和“吕后专权"的内容都有,却没有“楚汉争霸”的经典 故事,这是很难想像的。因为这段历史故事历来受到宋元讲史人喜 欢 。如刘克庄《田舍即事》: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 虞姬直是愁。① 《醉翁谈录》里也说: 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② 显然说明了楚汉争霸的故事为说话人所钟爱,流传很广。因此,作为 《后七国春秋平话》的前集“孙庞斗智"和作为《续前汉书平话》的正集 “楚汉争霸’是必然有的。现可大致推测这两部平话的名称为《孙庞斗 智七国春秋平话》和《前汉书平话》。至于《后汉书平话》,据前贤的推 测,存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Et本学者大壕秀高曾说,在韩国发现的 古代书目中通俗小说类里有“前汉书’、“后汉书’,此处的“后汉书’疑 为此种平话。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资料证明。 这样看来,即使不算《后汉书平话》,元刊平话至少流行着以上八 种,即全相平话五种、必然存在的已佚的两种,和《五代史平话》一种。 此外,或许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平话,比如流传广泛的隋唐英雄故事 平话。王恽《浣溪纱》两首之二 : 隋末唐初与汉亡,干戈此际最抢攘,一时人物尽鹰扬。 褒鄂有灵毛发动,曹刘无敌简书光,争教含泣到分香?③ 隋唐故事同样是元代说话人和听众极喜欢的故事。再者,苏秦张仪的 ①[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o《田舍即事》十首。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之“小说开辟"。 ③[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七。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5 9 故事也在元代广泛流传。胡祗适《木兰花慢“》赠歌妓’云: 话兴亡千古,试听取是和非。爱海风江雨,娇莺雏燕,相和相 催。泠泠一声徐起,坠梁尘不放彩云飞。按止玉纤牙拍,细倾万 斛珠玑。又如辩士遇秦仪,六国等儿戏。看捭阖纵横,东强西弱, 一转危机。千人洗心倾耳,向花梢不觉日阴移。日日新声妙语, 人间何事颦眉?① 这位歌妓似乎是在讲唱苏秦、张仪的故事。《秦并六国平话》中并没有 二人的故事,二人的故事或许另有平话记载。 当然,郑振铎先生推测的书名不一定正确。他指出的某某“志 传’“、演义"都是明代历史小说书名。如果在元代有这个故事类型的 小说,相信应该称作某某平话。从虞氏“全相平话五种’这一系列与 《五代史平话》来看,元代刻印的平话作品应该也不止这些,刻书者首 先应该是刻印部分单篇的平话,然后再发展到一个系列。正如我们今 天的电视连续剧正说明了电视剧的盛行一样,电视连续剧之前一定有 长期的电影发展作为基础,在系列的平话出版之前也应该有单篇的平 话出版作为尝试。或许这个系列是一部部出版的,在前者获得市场成 功之后,后者再陆续出版。在这个系列里出现了续集和后集,这说明 前集很受欢迎。明清小说的续书现象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比如“续金 瓶梅’“、水浒后传’“、续红楼梦’之类的书籍,正是在前书极强的影响 力之下产生的。除了系列出版外,也有单篇出版,如《五代史平话》。 平话刻行数量众多的另一个证据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里提到《永乐大典》中有 26 卷平话。《永乐大典》里的元杂剧有 21 卷②,而平话比元杂剧的卷数还要多。《薛仁贵征辽事略》还没有占 据《永乐大典》一卷的篇幅,可见《,永乐大典》一卷至少能容纳一部平 话的篇幅。因此,可以推测明初平话作品也许超过了 26 部。这些平 话应该主要是在元代创作的。它们的内容应该能够包括“十七史’。 《醉翁谈录》里所说的从“开天辟地’到南宋的史实题材在元代大概均 有平话敷演成小说。可以想像,元代平话创作刻印的数量是很大的。 ①[元]胡祗通《紫山先生大全》卷七。 ②《永乐大典》卷二O 七三七至卷二。七五七。6 0 元代平话研究 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采取严厉的文化政策,不允许私自流传平话小 说;而此后编纂的《永乐大典》又一直藏在皇宫,明初平话的流通受到 了很大影响。尽管这一时期可能会有很多优秀的平话,但是一般读者 很难读到。 第三是元刊平话刊行和流传的时间。平话出现的时间上限不会 晚于元代至治年间(1320一1322),下限不会早于明代《永乐大典》编撰 完成的时间 1407 年。按照这种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 80 余年。如果 从南宋灭亡算起,一直到明代弘治、嘉靖年间《三国志通俗演义》崛起 之前,就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平话名称作为本义(通俗历史小 说)的使用一致延续到了明代中期。明代初期编写的《永乐大典》里的 讲史小说同样称之为“平话’。明代嘉靖年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里,仍然称“前代尝以野史做评话",可见人们对于平话记忆犹新,其改 编的依据和批评的对象就是平话。如果折中这两种统计方法,大概平 话以元代为主,延续到明代,流行 1 50 年之久是不成问题的。这个时 间应该是从南宋灭亡之后到明代初期的 70 年。这 1 50 年是中国小说 史上第一个发展时期,平话正代表着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面貌。 第四是元刊平话流传范围和市场反映。与元刊平话刻印数量多、 流行时间长相应的是元刊平话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流传十分广泛。 “三言’“、二拍’是因为市场效果很好,在出版商的一再策划和催 促下才得以连续出版的。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 ’ 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① 即空观主人《初刻拍案惊奇序》: 宋元时,有小说家一种,多采闾巷新事为宫闱承应谈资。 ……而且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 殆尽。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出而衡之。② ①[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见[明]冯梦龙编《古今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58 年版。 ②即空观主人《初刻拍案惊奇序》,见[明]凌漾初著,章培恒整理《拍案惊奇》,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6 1 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小引》: ……为书贾所侦,因以梓传请。遂为钞撮成编,得四十种。 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 试之。余笑谓一之已甚。顾逸事新语可佐谈资者,乃先是所罗而 未及付印之于墨,其为柏梁馀材,武昌剩竹,颇亦不少……① 以上通俗小说的序跋显示,明代晚期的小说系列是在通俗小说市场需 求的刺激下出现的。同样,元刊平话的出版也应该与市场需求分不 开。这种市场的存在,意味着当时出版的通俗小说绝对不仅是今天我 们看到的这些作品,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冰山的一角。系列出 版的至少有七本之多的虞氏平话显然展示了元代人对于平话的热爱 和书商对于这类作品的出版热情。 元代平话很受欢迎,也表现为流传广泛。现存的“全相平话五种’ 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这是平话在元代流传到日本的明证。日本人在 元朝时就来中国购买平话,并且整齐地买去了一个连续的系列。可见 这部书的名气已远播到了日本。韩国人也知道这些书好看。编写于 元代的汉语教材《原刊老乞大》中就提到高丽商人到大都做生意,挣钱 了想买书回去。该书列出了一个所购的书目,其中包括一些经典著 作,比如朱熹注《四书》、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在这些书之末,还列有 《三国志平话》。② 可见,全相平话的确名扬海外,能够使他国商人不 远万里地购买携带。不仅如此,就是到了明代,朝鲜人还记得中国的 平话,比如《朴通事谚解》里就记载有两部“平话"《:飞龙记》和《西游 记》。③ 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存在的见证,但是 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其一《,朴通事谚解》里提到的《西游记》的故事梗 概已经接近于明代中后期的《西游记》了,不一定就是元代或许存在的 《西游记平话》;其二《,朴通事谚解》的刊行时间为明末清初,即便是最 ①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小引》,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96 年 7 月版,789 页。 ②[韩]郑光主编《原刊老乞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151 页,原文是《三国志评话》,引者改。 ③见汪维辉、[韩]朴在渊校点本《朴通事谚解》,韩国:鲜文大学校中韩翻译文献研 究所 2003 年版。6 2 元代平话研究 初的版本也出现于明代中期。① 因此《,朴通事谚解》里提到的《西游 记平话》有可能就是《西游记》,朝鲜人仍然把它按照元代的惯例称为 “平话’,可见平话在朝鲜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现存的元代白话小说刊行本来看,平话居多,而“小说’很少。 元代的平话流传下来的有六种,计四十万余字。元代白话小说流传下 来的只有《红白蜘蛛小说》残页一叶,仅仅二百余字。在《老乞大》里, 高丽商人买书列出的书单里有《三国志平话》,在《朴通事谚解》里又提 到了“西游记平话’,却没有提到小说。在 EI本的文库里藏有平话,同 样没有小说,可见当时小说的影响比平话要小。明初的《永乐大典》中 有多部平话,却没有小说。明代史料在平话和小说对举时,往往是“平 话"在前“,小说’在后,比如郎瑛《七修类稿》说“唱平话小说’等等。 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流行过程中,平话、演义等 讲史题材的故事似乎比小说早成书流行。这是为什么呢? 有以下几 种原因:一、平话作为讲史,叙述历史故事,有一定的知识性,古代知识 分子重视历史,平民也喜欢历史故事,因而历史故事相对更受重视,被 先刊行出来。二、历史故事讲述者的知识水平更高。这从《醉翁谈 录》《、武林旧事》里对讲史人的称呼(进士、解元、万卷等知识头衔)和 小说说话人的称呼(某郎、娘子等市井头衔)对比可以看出,讲史人的 地位相对要高些,受到敬重。讲史人的语言还经常会保持文言的特 色,而小说人则不是如此。因此,讲史人如果想要把 自己讲述的故事 写下来,可能要比小说人容易。三、讲史人的故事有所依凭。而小说 人的故事往往无稽,小说虚构较多,随意性很大。一般说,中国人不喜 欢接受完全虚假的东西。因此,许多小说人明明讲的是虚构的故事, 也要讲得有眉有眼,说什么雷峰塔、断桥的故事至今有某地作为证明 等等。人们重视书籍的功用,从《朴通事谚解》对话显示,曾有人批评 其中的主人公在中国买平话,说四书五经是圣贤之书,可以从中学习 ①据汪维辉《点校本(朴通事)序》:传世的《朴通事》有多种版本,但比《老乞大》少, 主要的有三种《:翻译朴通事》(上;1517 年)《、朴通事谚解》(上、中、下;1677 年) 和《朴通事新解>)(1765 年)。其中《翻译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除少数文字有 差异外,内容基本一致。但是像《原本老乞大》那样的古本《朴通事》迄今尚未发 现。可见《,朴通事谚解》真正能够代表的应该是 1517 的史料,并不一定能据以 说明元代的情况。见韩国:鲜文大学校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 2003 年版汪维辉、 [韩]朴在渊校点本《朴通事谚解》。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6 3 圣贤之道,要这一等平话作甚? 显然,平话的功用也受到了怀疑,小说 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讲史平话比小说容易刊 行,也容易接受,平话就比小说刊行得要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