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代平话的概念
元代平话研究
卢世华
元代平话研究 史演义为元代平话的依据,我们也可以得出,元代是一个历史演义高 度繁荣的时代。其实,元平话和元杂剧在许多方面很相似:风貌朴野 酣畅;为直率自然的俗文学;有可信的文献依据等。元代平话应该受 到元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二 元代平话的概念 在现存文献里,书名为平话的有六本书《:全相武王伐纣平话》(别 题《吕望兴周》,后文简称《武王伐纣平话》)《、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 春秋后集》(后文简称《后七国春秋平话》)《、全相秦并六国平话》(别题 《秦始皇传》,后文简称《秦并六国平话》)《、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 题《吕后斩韩信》,后文简称《续前汉书平话》)《、新全相三国志平话》 (后文简称《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后文简称《五代史平 话》)。其中,前面五种版式为上图下文,为元代至治(1321—1323)年 间前后建安(今福建)虞氏所刊,常合称作“全相平话五种’。以上六种 平话是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至于《三国志平话》的另一个版本《三分事 略》则不作为重点和主要作品来讨论。此外,在丁锡根编《宋元平话 集》里尚有《宣和遗事》《、梁公九谏》,在《永乐大典》中还有《薛仁贵征 辽事略》和《梦斩泾河龙》,许多论者也把这些称为平话。但因为从标 题来看,不直称平话,就不做讨论。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另一版 本为《大唐三藏取经记》),因为已经标 明是“诗话’,也不作为讨论 对象。 平话是什么? 这是个被很多人误解的问题。在 2004 年 9 月“小 说文献与小说史国际研讨会’上顾青老师的论文《说“平话’》①对此作 过精彩论述,以下略转述他的观点。 对于平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平’字。目前一般的学术论文论述平 话概念时总是说“平话’即“评话’,主要延续张政煨的观点: 所谓评者果何所指? 如细读之,知以诗为评也。此三种平话 《( 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宣和遗事》)中之诗皆在开端结尾 及文字紧要处,凡有两种用法:一作论断之根据,二状事物之形 ①本文发表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1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6月 版。容。此两者皆品评之意,故可以“平’字赅之。① 但是,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平话’之平为“平说之意,盖不吹弹,讲者用 醒木一块,舌辩滔滔,讲说历代兴亡故事,如今日之说大书然"。②吴 小如的解释则更充分,他说: 称不尚对偶的散体文为“平文",这个“平’字,正与“平话’的 “平’用法相类。……“平"“、白’二词义同,故复合为一词,至今尚 有“平白无故’的说法。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记柳敬亭说书一则 有云“: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白’是纯 用口语,不加歌唱的意思。这“白文’一词的“白’,很有助于我们 对“平话’的“平’字的理解。⑧ 顾老师补充证据,认为浦江清、吴小如对平话本义的解释是完全正确 的。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评话’一词,与今天的“评书"含义相近, 指口头表演的故事。顾老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评话为表演艺术,为口 说的形式,是以“平"加上“言’字旁。但是明清的“评话’和今天的“评 书’与元代的“平话"根本不同。评话是曲艺形式,平话是元代的一种 白话小说作品。 在题材上,宋代的讲史发展到元代,称为“平话’,其讲说的内容是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其内容扩展到野史、传说,甚至灵怪、公案中与 历史有关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故事。平话所指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几 乎被用来泛指小说、白话小说。近现代的一些学者如路工、郑振铎编 辑一些古代小说集也称之为“平话’集,采用的就是这个概念。以上为 顾老师的主要观点。 本文论述的是元刊平话,就元代来说“,平话’概念就更明确和具 体,体例特征更为统一。以下对其语词的来源、文体特征和所指对象 作一个简单的阐述。 ①张政煨《讲史与咏史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原文发表于1948 年。 ②浦江清《谈京本通俗小说》,见《浦江清文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原文发表于 1941 年。 ③转引自《说“平话’》,原文见吴小如《古典小说漫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8 元代平话研究 平话在元代开始使用,明清沿用之,且“平话"“、评话’混用。元代 平话的本义是什么呢? 浦江清、吴小如从今天“平"字语义的角度来解 释是很正确的。然而“,平话’这个词是突然出现的吗? 这个词是平话 作者的发明吗? 只有理解清楚了这个名称的来源,才能够明白其命名 的根本含义。 “平话’在今天有两种含义,除指元代白话小说之外,也是广西地 区盛行的一种方言名称。这种方言徙自宋元时期的北方,至今仍保留 着与广西其他民族不同的语音。 在广西,宋代以山东汉人为主的一支部队随狄青入桂征讨侬 智高后留居戍守,后世代繁衍,至今他们的后裔仍称自己是“山东 祖籍’,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方言——平话,广布在柳、邕一线和左 右江沿岸地区。① 可见,在宋元时期北方盛行的语言就是自称为平话的方言,这是当时 的主流白话。这种方言的名称“平话’与元刊“平话"有没有关系呢? 我请教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钟兆华等许多语言学家,他们承认这是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尚须联系和证明。 不过,从平话盛行于元代,并且是用当时白话写作的情况来看,应 该与当时流行的主流方言白话是一致的。如果宋元确实流行着平话 这种方言,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十分密切的。这样“新全相平 话三国志’的题名就很好理解了“:新’是指新刊的“;全相’是指连环画 式的插图“;三国志’是指故事内容;而“平话’则是叙述故事的语言。 这就清楚地在书名上面表示了:这本书是新编的,带有插图,用白话方 言讲述三国故事。 一部故事书用白话来写作,选择平话这种方言,是很 自然的。因 为说平话的人很多,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就是当时的外国人或者蒙 古人学习汉语也应该是学习平话这种口头语。可是由于语言学等方 面的学识限制,把方言平话和元刊平话二者的关系讲清楚只能期待于 其他学者 。 ①黄滨《历史上的珠江流域人口移动的主流变迁初探》《,广西师院学报>1995 年 第 1期。 以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平话的概念做二辨析。 首先,元代平话标明了它的传承来源,即承接“平话’方式的说话 而来,以区别于“诗话’“、词话’。在元代,继承通俗表演形式而形成的 通俗文学作品有多种形式,如诗话、词话、小说,还有杂剧、诸宫调、鼓 子词等形式。这些表演形式在宋元是门庭各异的,因此,它们在记录 成书面的通俗作品后,也相应使用了不同的书名。现存的《大唐三藏 取经诗话》中穿插了一定数量的诗句,一边讲述故事,一边唱这些韵 文,大概是其称之为“诗话’的原因《;刘知远诸宫调》是金代诸宫调艺 术书面化的结果,基本上是韵文;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的元代杂剧 艺术书面化的结果,以曲为主要内容;现存词话没有元代的,但是明代 的成化词话《花关索》等十三种,以朗朗上口的韵文为主,显示了来 自 词话表演的特性;元刊白话小说的残页《新编红白蜘蛛小说》,用的则 基本上是散文,书名上用“小说"一词标明其来 自宋代说话四家之一的 “小说’家数。《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等以散文为表述方式,以“平话’为 标题,展示其与上述通俗文学所传承的表演艺术形式的不同;从内容 上,显然承自宋代说话四家中的讲史。按照前述命名方式,讲史家表 演书面化的结果应该是“三国志讲史’了,但是或许“讲史’不适合做一 种文章体裁的名称,于是使用平话这个词。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习惯称之为平话的《宣和遗事》和《薛仁贵征辽 事略》在元明人看来并不是平话。细看起来,这些书籍与“全相平话五 种’《、五代史平话》这六部书有很明显的体裁区别。《宣和遗事》并不 是一整个朝代的故事,该书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而是叙述了十件 事。① 这实际上是北宋宣和年间杂史的汇编。内容也不是军事战争 和政治斗争,而是穿插许多小说家的故事,如李师师故事、梁山好汉故 事等。它的主要部分是文言的历史杂抄,比例不大的白话文显然主要 出自说话之小说家,而不是讲史家,其体例与“谨按史书’的谈“征战’ 题材的讲史平话有明显区别,把它们纳人平话显然不符合元代平话的 概念。该书从明代嘉靖年间起就一直被目录家以杂史类著录,目录家 显然认为它不属于平话。《薛仁贵征辽事略》虽然只有一个中心人物 和一个中心事件,可它显然是英雄传奇的体例。该书没有以皇帝、朝 ①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 8 月版。10 元代平话研究 臣这些政治家军事家为主要人物,而是以一个传奇英雄的经历作为主 线来写作的,因而不能称之为一部“平话"。《永乐大典》里有二十六部 平话,但不包括《薛仁贵征辽事略》。 其次,为与史书相区别,用“平话’表示其叙述历史的不同方式。 从书名上看,元代平话的书名与正史的名称几乎完全一致。彼有《三 国志》,此有《三国志平话》;彼有《五代史》,此有《五代史平话》;彼有 《前汉书》,此有《续前汉书平话》等等。而“平话’二字是通俗历史小说 与正史的区别字眼《:三国志》用文言叙正史《;三国志平话》用白话叙 正史故事。显然,平话就是指叙述故事的白话。《三国志》与《三国志 平话》的最大区别就是语言,一是文言,一是白话;二者的写作目的也 不同,一是史官纪实,一是艺人述故事。延伸一点,平话在当时人的心 目中,应该是用平白的语言、平直的方式来讲故事,这正是与正史文言 叙述、讲究春秋笔法的艰深相区别的。平话在此处应该是指浅俗的语 言和直白的叙事方式。 第三,平不等于评。前面论述已经涉及,这里做两点补充。一、所 有的通俗文学都有“评”,不是只有“平话’才有“评’。说话之小说家数 同样会评论,我们看到的《六十家小说》(残本称《清平山堂话本》)中经 常有评《,古今小说》也会在故事结尾评论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有时甚 至抛开故事,专门来一段评论。至于穿插诗词点评,则更是小说家的 惯用方法。所谓“讲论只凭三寸舌,秤评天下浅和深"《( 醉翁谈录·小 说开辟》),指的正是包括小说家的说话人。足见评点并不是讲史平话 独有的特征,可以说“平话"的“平’的含义与“评点’没有必然关系。 二、在元刊虞氏平话正文里,多次使用“评议’。如《武王伐纣平话》上 卷“费仲至,评议玉女之事"等十几处《;三国志平话》中也有多处“,曹 操生心言‘:孙权有周瑜,刘备有诸葛,惟有吾一身。,与众官评议,可举 一军师’①。但是书名并不使用“评’字。可见,元刊平话的作者也很 清楚“评议’之“评"与“平话’之“平"的含义有别,不能混用。终元一 代,历史小说书名只使用“平话"而没有“评话’。 第四,平话的性质不是说话伎艺范畴的说话人底本,而属于书面 文学范畴的白话小说。尽管“平话”一词来自说话表演所使用的语言, ①《三国志平话》卷中,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1990 年 2 月版,435 页。可是书面化的平话作品已经经过再创作了,因此,元刊平话的本质是 通俗文学范畴的小说。鲁迅在论述《三国志平话》时说“观其简率之 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底本——引者注),由此推演,大加波 澜,即可以愉悦听者,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读之书也’。① 他又 说“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夕,即今‘白话小说夕者是也”。② 他在怀疑其为底本之余,最终还是认为平话本质上是白话小说。另有 《秦并六国平话》和《五代史平话》不再是讲史表演的记录编撰,更不是 说话人的底本,已经是书面创作的白话小说了。这将在平话的成书部 分具体论述。 第五,元刊平话的对象不包括《梁公九谏》《、梦斩泾河龙》和《大唐 三藏取经诗话》等书。《梁公九谏》是词话或者是诗话。《梦斩泾河龙》 作为《永乐大典》里的白话小说,其产生时间上溯到元代尚难有切实的 证明,且《永乐大典》未将其置于二十六部平话之内,显然编者认为它 们的体例与平话还是有区别的。《梦斩泾河龙》内容上当属于灵怪 ,而 非讲史。 第六《,西游记平话》的存否尚是一个疑问。因为现在还没有发现 元代《西游记平话》的文本。提到《西游记平话》的朝鲜教科书《朴通事 谚解》刊印于 1677 年,其内容来 自残本《翻译朴通事》(刊刻于 1 517 年),如果把《朴通事谚解》向前推溯到这个时代,其刻印时间则基本相 当于明代中期。③ 这时,某种形式的《西游记》可能已经流传。也就是 说《,朴通事谚解》里说的《西游记平话》可能是明代中期已经成书的长 篇小说《西游记》,不一定就是元代刊行的《西游记平话》。再说《,西游 记》作为神魔小说,显然来自说经,不是来自讲史。用“平话’来称呼非 讲史的通俗小说是明代中叶以后才开始的。这更说明了《西游记平 话》是明代的作品,或许就是《西游记》在朝鲜的称呼,其体例非讲史, 亦非元代平话性质。 因此,我所定的元代平话作品为六部,即《全相平话五种》和《五代 史平话》。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元明以来之讲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8月版,105—106页。 ② 同上书第十二篇《宋元话本 》,87 页 。 ③见汪维辉、[韩]朴在渊校点《朴通事谚解·序》,韩国:鲜文大学校中韩翻译文献 研究所 200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