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是著名的明史专家,担任了17年的北京市副市长,如今已经离世40年了。40年足有两代人之遥,也许他那忠厚长者的风采已经被人淡忘,但“吴晗”这一名字却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史上,见证了新中国的兴盛和悲哀。从清华大学的一名历史系教授,一跃而为任职17年的北京市副市长,并非他的初衷。他早在西南联大投身民主运动时,就与闻一多约定,待到民主政治实现,立刻退回书斋,专心著书立说。可他这一夙愿终身未能实现,虽然他一次再次辞官,向往重返校园,又一次再次服从工作需要,听从党的安排,勉为其难而又尽责尽力,喜耶?悲耶? 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复杂情怀。
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虽然事与愿违,当了高官,紧跟党的步伐,兢兢业业,但不变的是学术良知。毛泽东几度批评他的《朱元璋传》贬低农民战争领袖,明确要他把朱元璋的晚年“写得好点”。他诚惶诚恐努力修改,始终不能使毛泽东满意,为此他遍寻史籍,搜阙补遗,但修改的结果几乎依然故我。这不是不听从毛泽东的教导,而是一位史学家坚持从史实出发的本能,是这一道德底线使他没有屈从政治需要、随意篡改历史,保持了史料的本来面目。现实与史实的冲撞,政治与学术的矛盾,是他自己也意识不到的苦恼所在。
这样一名严谨的学者成为高官,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误会。但作为一方官员,他始终听从党和毛主席的教导,包括他说过错话,办过错事,整过人,也被人整过。1959年当毛泽东点名要他撰写直言敢谏的历史人物海瑞时,他兴致勃勃地一连写下《论海瑞》、《海瑞罢官》、《海瑞骂皇帝》等学术文章。岂知到1965年风云突变,这些奉命之作顿时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作为学者的他也许永远不明白,这居然成了打倒刘少奇、进行路线斗争的突破口。吴晗就此成为引爆线,在中国燃起一场熊熊大火,几乎将中国毁于一旦!
人们若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和挫折,认识“十年浩劫”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吴晗就是最重要的见证人! 《吴晗全集》的出版为当代人和后来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难得的是,他的书信和几易其稿的《朱元璋传》,具体而翔实地展现了一名民主战士、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一名才华横溢的学者,一生的梦想和追求最终被毁灭的轨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这是最沉重的一笔文化遗存,珍藏这段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起吴晗,几乎立刻令人与《中国历史小丛书》联系在一起。吴晗在民众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不是因为副市长的头衔,而是因为亲自操办为民众普及历史知识的实事。
这套小丛书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末,论时间是介于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与21世纪初传媒史学之间。由此兴起的史学通俗化浪潮,上承新史学的遗风,下启当代讲史人的智慧,承前启后,在现代史学发展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尤其是小丛书融汇大众性、趣味性与学术性于一体,使人们在轻松阅读中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和深入思考,对读者具有永远的魅力。它对历史题材的选择、编辑的方针都足以对当今的史学时尚补正纠偏。回顾这一历程,不能不追思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和先行者的足迹。
20世纪初新史学揭橥,是史学思想的大变革。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的同时,提出历史要让国民知道他们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倡导史学的内容要从帝王政治为中心转向国民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史学的视线与读者的群落从上层转移到下层,这对中国传统的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