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政府,我哪住得上这样的新房啊!”
在会泽乐里村五组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幢三间新房,那灰瓦白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丽温馨。我们穿过长着各种蔬菜的小院,登上门前石阶,与正在吃午饭的主人交谈起来。他叫张兴德,年过花甲,老伴已吃完饭在门口忙活,因跌伤显得腿脚有些不灵便。本来他家有4口人,在实施“866”工程前有茅草房3间,收入仅靠种植稻谷、玉米、红薯,全家年收入2000元左右,人均约500元。
实施“866”工程后,村民小组长黄明昌为他购来水泥、砂子、瓦片、椽子,发动党员组成党员建设小分队。用两个月时间,投工80多个,将3间茅草房改建成了1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住房。由于大儿子成家,他将此房留下,另建住房。
按“866”工程补助标准5000元,他的新房尚未封顶就盖不下去了,村、镇领导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又筹集得2000元给他,终于将房子建成了。
张兴德指着原先未封顶时留下断墙的痕迹告诉我们:“没有干部帮助,我的房只能建到这儿。没有政府,我哪住得上这样的新房啊!”
住上了新房的张兴德主动申请参加党员建设小分队,帮助其他困难户;而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黄明昌则与他“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他科学种植冬早蔬菜一亩、水稻二亩,养生猪三头,共收入6000多元。同时,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将他的小儿子输出到昆明打工,每月600多元收入。张兴德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安居房作为“户8有”的“首有”,是“866”工程投入较多、着力较大的部分,有些村甚至因而提前解决了可能数十年、几代人不必再解决的住房问题。
市委副秘书长许尚鸿同志,是宣威热水镇人,从小家境贫困,是当地第一个出来工作的人,按当地百姓的话说:“许家坟上长出了鸡枞,他是出鸡枞的头一人呀!
他讲家乡故事时说:
——宣威市羊场镇普瓦村,720户有688户拆旧建新,21户加固,近99%的住房一律砖混结构。人们说:“旧普瓦从地球上消失了!”不到普瓦,谁会相信在这穷山沟里一年竞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据下派干部段宏波说:“拆旧建新,‘866’工程投入5千,引群众投入5万。为此激发他们发展生产,打工挣钱的积极性。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不想再混日子,过穷日子了。”“866”工程带给贫困群众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建房本身。
我们了解到:
——马龙县通泉镇昌隆铺大箐苗族村,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山区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为455元,居住条件极为恶劣,东倒西歪,漏风、漏雨、人畜混居。实施“866”工程后,对全村25户的住房进行改建,目前已新建安居房6户,在建18户,一律为联排两层砖楼,我们进村看到,一楼多已入住,二楼正在加紧施工,不要多久,“旧大箐”也要从地球土消失了,3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将把一个“新大箐”和外面精彩的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