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台湾人没有优越感(1)

他曾因《我们台湾这些年》走红大陆,成为畅销书作家。如今,他已经在上海生活快十个年头了,举手投足不难看出越来越像一个大陆人。他的口头禅是:我就是来大陆赚钱,也从来没有过优越感,生存压力很大。

大陆的事件总会产生“蝴蝶效应”波及台湾

廖老师,谈谈您的新书《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这个书名很能表达一种情绪,最开始确定的是这个?

廖信忠: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也倒抽一口气,太响了,太大了。

以为70岁人写的?

廖信忠:事实上真正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他们跟大陆有联系只是1945年台湾光复到1949年这一段时间。1949年之后就完全被分割了,所以对大陆的印象都来自教育,来自政治宣传。从这些教育和政治宣传开始去想象一些内心理所当然的大陆形象。这本书讲的这些故事就是说,大陆每几年发生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都好像蝴蝶效应一样,慢慢波及台湾,就算是最底层的民众也被这些事情微妙地影响到。他们怎么从这些微妙的影响当中去想象出祖国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样子。

现在在更年轻的一代台湾人心里,他们还有没有台湾省这个概念?

廖信忠:现在台湾的教育其实是以台湾为主,就像我小的时候的教育它是以大陆为主题的。我们那时候可以背出黄河、长江经过哪些省份,甚至每一个省份的水系、山系、矿产、物产这些能很清楚地说出来。但是我们对自己出生的土地其实是不太了解的。以前我们的地理课,大陆地理、中国地理可能两册多。每一个省、每一个直辖市一课,台湾也就是其中一课,所以90%都是在讲大陆,台湾的很少。当然现在这个比例有所调整。

台湾文化里一直有种悲情思维

您觉得台湾当下的年轻人对这些真的感兴趣吗?

廖信忠:如果是现在台湾20岁的年轻人,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跟我同辈的人,他们会觉得这个都是我们知道的事情,维基百科里面看得到的事情。到现在年轻一代,20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看到这本书,在台湾我们现在生活所拥有的,并不是一直都有。原来以前也是很多人辛苦争取过来的。

20岁的年轻人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

廖信忠:他们在早期的政治教育中形成一些政治意识形态。但是现在毕竟他们在台湾这同一条船上,命运共同体,没办法。所以要不你离开台湾去别的地方努力奋斗,要么你留在台湾继续沉浸在现在台湾人说的小情小调中。比如我跟你讲我小时候,也跟外省的小朋友玩儿,这种感觉反而没有那么明显。倒是父母会说咱们家外省人什么的。因为台湾80年代就是本省人被外省人压迫,国民党是外来政权,为了要打倒国民党本省的要出头这种。所以慢慢有一阵子其实这种本省、外省意识会激发得比较厉害,但是到现在又慢慢消失。

未来呢?

廖信忠:大家越来越能体会到是在同一条船上。

感觉风雨飘摇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些冷战思维、内战思维,就是好像台湾人脱离不了这种大的情绪,您如何处理?

廖信忠:我觉得台湾人就一直有一种悲情的思维,就是,哇,台湾人好可怜。

是真的悲情,还是在撒娇?

廖信忠:日子都是一直在往前看的,你只沉溺于要让别人同情,让别人体谅,那些是没有用的。所以可能台湾是一个岛,可能想的事就比较少,很多思维是以自身观念,就是以跟自己最有关的观念去想。台湾人为什么那么关心政治?因为台湾很小,不管是什么事情其实都是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关心政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