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 “炎黄子孙”(4)

近代黄帝子孙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热烈讨论黄帝的时代有两个。一个是在战国时期,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华夏形成的关键时刻。另一个发生在清末至民国初年,这是合传统华夏及其边缘人群而成为当代中国民族的变迁时代。

近代黄帝子孙争议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当时中国受世界性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潮流冲击,中国要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才能团结以自存于世界,这是清末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想法。然而这民族(或国族)只是汉族,还是包括清帝国内所有民族,当时曾有争议。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一方面以“黄帝子孙”来鼓吹国族团结,另一方面又彼此争论到底哪些人是黄帝子孙。最后在清帝国政治疆域框架下,在欧日列强争夺满、蒙、西藏与西南边疆经济利益的情况下,结合帝国势力下各地人群成为一中华民族终于成为晚清知识分子共同的国族理想。

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心目中,中国内部有汉、满、蒙、回、藏等族。如何说明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子孙,的确让许多学者煞费苦心。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满族之祖源肃慎为黄帝孙“般”的后代;蒙古族之祖源匈奴为黄帝之后“淳维”的子孙;回族出于安息,安息为黄帝之孙“安”在西方所建之国;藏族出于西羌,黄帝之裔“休”是西方诸羌之祖—所以大家都是黄帝子孙。虽然以上诸说在中国古史文献中都有蛛丝马迹可寻,但这样的“民族史”显然已不能满足当时另一股知识潮流—科学理性。所以,顾颉刚等学者掀起古史辨运动,对此种追寻祖先谱系的古史提出质疑。当时许多学者都热切卷入对三皇五帝的争议,显示此时的确需要一个国族历史来提供一共同“起源”,用以凝聚中华民族,但黄帝子孙之历史远不能满足此需求。后来的中国民族史,大量采用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学知识,从语言、文化、体质等方面建立中国民族的一体性,并以历史说明其分化融合过程。在新建立的民族史中,炎帝、黄帝曾被解释成各民族集团代表,以他们间的战争迁徙说明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由来,但历史学者愈来愈不愿谈他们。

谈黄帝、炎帝,我们倒忘了蚩尤。汉代以来,华夏并没有将他视为南方某族群的祖先,华夏认为南方各族群为廪君或盘瓠的后裔。直到近代,在为各少数民族寻历史源头时,蚩尤才被认为是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苗族常自称是蚩尤的后代,并呼吁蚩尤应与炎、黄并为中华三祖。无论这是否为历史事实,许多苗族的先祖在旧明清帝国时曾不堪受歧视而自称黄帝子孙(如称祖上为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汉人),他们的后代今日骄傲地宣称自身是蚩尤子孙,这是十分有意义的时代转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