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鑫 森
老 头 子
在 日常口语中,北方称上年岁的男性老者为“老头儿" ,南
方则称之为“老头子”。
湖南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在与人交谈时说到“丈夫”
时,也往往以“我家老头子 "一语代之。
到了现在,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资深年长,具有很高的
权威 ,下属也背地里称其为“老头子”。
在清代“,老头子"还成为皇帝的一种尊称。“何义门(何
焯 )先生值南书房时,尝夏 日裸体坐。仁皇帝 (康熙 )骤至,不及
避 ,因匿炉坑 中。久之不 闻五音,乃作吴音问人 日:‘老头子去
否?’上大怒,欲置之法。先生徐日:‘先天不老之谓老,首出庶
物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非有心诽谤也。’上大悦,乃舍之。"
(清·昭裢《啸亭杂录》)。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发生在纪晓岚身上,见杨汝泉所
编的《滑稽故事类编》中。“河间纪晓岚先生,一 日在朝房待漏,
坐久倦甚,戏语同僚日:‘老头儿胡尚迟迟其来?’’话音刚落,乾
S 9
隆皇帝已到了,令其解释“老头儿”的不敬之意。反应敏捷的纪
晓岚从容而答:“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
谓之儿。”于是 ,圣上喜逐颜开。另一则文章 中,纪晓岚说“老头
子”是“都中人称皇上之普通名辞也。夫称曰万岁,岂非老乎?
君日元首,得非头乎? 皇上为天之子而子万 民,是 以谓之子
也。”
一 国之尊被称之为“老头子”,到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旧中国
时,此风亦延续下来。蒋的部下,在背底里谈论他时,也往往称
其为“老头子”。
此外 ,旧时代的青红帮,亦称帮主为“老头子"。在《上海滩
野史·青帮的帮规》一文中说:“青帮头 目实行家长式统治,以
‘师父’名义招收徒弟传宗接代,其组织形式类似宗族或家族,
具有强烈的神权和封建色彩。”“师父 "是一帮之主、一“家”之
主,是至高无上的领袖,故徒子徒孙皆称之为“老头子”,如黄金
荣、杜月笙诸辈。“荣社的社长是黄金荣,黄虽然没有正式进香
堂拜过‘老头子’,只是青帮中的‘空子’,但他在帮中势力极大,
门徒众多”(《上海滩野史·帮会一瞥》)。凡加入帮会者,必拜
黄金荣为“老头子 "。恒社 的“老头子”是杜月笙,他是青帮
“通"字辈陈世昌的徒弟,也就是说陈世昌是杜的“师父”和“老
头 子 ”o
枪 手
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爆出这样的新闻:在一些极
为庄重、严肃的考试中,如公务员录取、高中生考大学等考场
上 ,查出某人 冒名顶替进场应试。这个 冒名顶替者,称之为
“枪手 " o .
《辞海》说“:枪手,旧时指代人应考的人,亦称‘枪替手’。”
6 ,)
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凡是考试,都可以请枪手
冒名顶替进场。"
代人应考,名之日“枪手”;代人写文章、作画、写字、撰各种
文牍者,亦称之为“枪手"。当今许多明星大腕,所写的关于 自
己生平事迹的传记,经报刊披露,多是花钱请“枪手"代写,但落
下的却是 自己的名字。
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说到他在光绪三十二年
(1 906 年 ),应钦廉兵备道郭葆生之邀,去了钦州。“葆生本也会
画几笔花鸟,留我住了几个月,叫他的如夫人跟我学画。他是一
个好名的人,自己的画虽不太好,却很喜欢挥毫,官场中本没有
真正的是非,求他画的人倒也不少。我到了之后,应酬画件,葆
生就叫我代 为捉 刀,送 我一笔润资。”代人作 画,也 就是枪
手。
“捉刀”是一个典故。曹操欲挟天子册封 自己为魏王,遭到
皇后的反对,曹操便废了皇后。重臣崔琰对曹操欲称王,亦心怀
不满,曹操早有觉察。在接见匈奴使节时,曹令崔琰假扮魏王,
自己则捉刀立于侧。事毕,匈奴使者赞叹捉刀人乃英雄也。因
上古以刀为笔,故“捉刀"引申为顶替别人做事或作文,此人则
称之为“捉刀人 "。
“枪手”和“捉刀人”,其义相近,只不过“枪手"一语 ,应流行
于清代。
《凌霄一士随笔》的作者为徐凌霄、徐一士,清末民初人,此
书中有《枪手》一文。“古来文人于文中代作他人辞歌,往往有
之。如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铭》有云:‘ 卜秦涮兆之日:金
食其墨,而火以贵……’林纾《柳文研究法》谓:鄙意兆词或柳州
代为之制。”
林纾即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还指出柳宗元在《道州毁鼻
亭神记》中的“州民之歌",子厚又作枪手矣o
6 7
山 长
友人和同学中,有的在大学任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在作协系
统所办的文学院当头,见面时,大伙都会称其为“山长"。湖南
省作家协会所办之毛泽东文学院,年久资深 ,院长是挚友 、散文
家梁瑞郴 ,我们常称他为“梁山长 "。
“山长"之名,最早见于《荆湘近事》。五代时,名儒蒋维东,
隐居于湖南南岳衡山讲学,他的弟子称他为“山长"。到了元
代 ,书院正式设“山长 "一职,“山长"除讲学之外 ,并总领院务。
清乾隆时,书院的总负责人改称“院长”,但到清末,仍称“山
长”。宋代时,名儒雷简夫,隐居治学,出入乘牛,戴铁冠,自号
“山长" (见《宋史》) o
《凌霄一士随笔· 山长名称之兴废》说“:元制设山长,遂为
教授书院者之定称,不必有山矣。明清因之。乾隆三十年上谕:
‘各省书院,延师训课 ,向有山长之称,名义殊为未协。既日书
院;则主讲席者自应称为院长。’是已明谕改称,然以相沿已久,
犹多呼为山长也 o"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 (公元 976 年 ),
历代薪火相传,从未废圮,育人多矣。书院坐落于长沙城西岳麓
山上“,大江横前,碧波粼粼,山壑中古树参天,素以‘泉涧盘绕,
诸峰叠秀’的自然景色称胜’+(《中国书院揽胜》)。南宋乾道元
年(公元 l 1 65 年 ),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增建山斋为山
长居处"。清代是岳麓书院大发展时期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
为其御书“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把岳麓书院提高到理
学正宗地位。“主教者多为学术大师,如山长王文清,独治朴
学,卓然为一代鸿儒。山长罗典、旷敏本、李文昭、王先谦等都是
著名的汉学家"。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岳麓书院的学生中,
6 2
脱颖而出一大批经世致用人才,如著名思想家魏源、改革家陶
澍、外交家郭嵩焘、中兴大臣曾国藩和左宗棠……他们对中国近
代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乾隆十九年,衡山人旷敏本
受聘为书院山长,为讲堂撰写了名传千古的楹联:“是非审之于
己,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
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 ,民物命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
台上 ,斯文定有攸归 。"
宋代名儒张杖,任岳麓书院山长时,住在“山斋"。逢朱熹
来访 ,也寓居于此,两人分别作同题《山斋》五言诗以纪:“藏书
楼上头 ,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朱熹 )。“叠
石小峥嵘,修篁高下生。地偏人迹罕,古井辘轳鸣”(张拭 )。
宁 馨 儿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夸奖长得俊美、言谈举止雅静
的小孩子为“宁馨儿”。从字面上看,“宁”者,雅静“;馨 "者,芬
芳。这样的小孩子当然招人喜爱。但这是望文生义,“宁馨儿”
原本的意思并非这样。
“宁馨”在晋、唐、宋时,是常用的俗语。“王若虚《滹南遗老
集·谬误杂辨》引城阳居士《桑榆杂录》:‘宁,犹如此;馨,语助
也 ’’(《辞海》)。
唐人刘禹锡《赠 日本僧智藏》诗云“: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
雄猛得宁馨。"宋人苏东坡《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诗也说 :
“六朝兴废余丘垅,空使奸雄笑宁馨。”在这里“宁馨"皆是“如
此”、“这样”的意思。
“宁馨儿 "《,辞海》称“:犹今语这样的孩子。”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南史·宋前废帝纪》:“太后疾笃,遣呼帝,帝日:‘病人间
6 7
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后怒,语侍者日:‘将刀来,破我腹,那得
生宁馨儿 !"太后发怒之语,译成白话为:拿刀来,剖开我的腹看
看 ,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
但《辞海》说“宁馨儿”一语 ,“后来多用于褒义”,就有些偏
颇了。在文史掌故集《凌霄一士随笔》中,有一则《后之视今,亦
犹今之视昔》说“:宁馨儿三字 ,今 日文中常用之 ,不独以为文雅
之词,且兼以为赞誉之词 ,诚昔人所料不到也……近人望文生
义,以其既安宁,复馨香,字面好看,乃用于赞誉小儿之雅称,或
并省略儿字而‘那样 ’竞若作‘安宁馨香之小儿 ’解矣,真怪事
也 。”
《晋书·王衍传》中,名士山涛看到儿童时代的王衍“神情
明秀,风姿详雅 " ,才发出“何物老妪 ,生宁馨儿”的赞叹。这里
的“宁馨儿"含有褒义。而《南史·宋前废帝纪》中,太后的儿子
不仁不孝,卑屑、鄙俗,她所说的“那得生宁馨儿”则是贬义了。
故“宁馨儿"一语 ,本身无褒无贬,而是要结合其他文字来考察。
时至今 日,人们用“宁馨儿"来 比喻、夸赞可爱的孩子,实属
用语不甚精当的约定俗成。
大 手 笔
夸奖某人的文章写得佳妙,或书画作得精美,人们会禁不住
说“:那真是大手笔 !”
赞誉谁办事有气魄,而且取得很让人瞩 目的成果,也会说:
“此人有大手笔 !”
“大手笔”一语 ,出典何处?
“大手笔,旧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 (《辞海》)。《晋书·
王殉传》载“:殉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日:‘此当有
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王询极有才华,年
6 4
仅弱冠,就与谢玄一道当上了大司马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他们也
十分欣赏和器重。尔后,王殉在东晋孝武帝时,任尚书令,官职
显赫。引文中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梦中有人将如椽之
笔交与他,醒来后他便预感到“此当有大手笔事",即将要起草
有关朝廷大事的公文要件。
“大手笔”一语,“也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 (《辞海》)。
《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
望略等,故对号燕、许大手笔。”
“大手笔"又称“如椽笔”,两者意思相同。古诗中有句云:
“烦公更洮如椽笔,摹尽云天不尽容。”“如椽笔”,又常用来比喻
笔力雄健“,气吞万里如虎”。
比喻某人不仅文章惊世,而且有大作为、大成就,也称“大
手笔”。唐人白居易在《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一文中说:
“吾闻武德暨开元中,颜师古、陈叔达、苏颈称大手笔。”
以后 ,夸赞某人 阔绰,敢于大把花钱 ,亦名 日“大手笔 "。
“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清《负曝
闲谈》) o
狐朋狗友·驴友
俗语中将一群不三不四、行为不端的人纠集在一起,称之为
“狐朋狗友 " o
“狐朋狗友"脱胎于成语“狐群狗党”。元代无名氏所作的
戏曲《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
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红楼梦》第九十回:“连一个正经
的也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党。"该书第十回:“恼的是
那狐朋狗友 ,搬弄是非 ,调三窝四。”
狐 ,狡猾、阴险、多疑,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与鼠一样可
6 S
恶 ,有关它们的成语比比皆是“:狐奔鼠窜"、“狐潜鼠伏" “,狐鼠
之徒”“、狐凭鼠伏’……而狗仗势帮凶、摇尾乞怜的种种丑态,
亦为人之不齿,谓之“狐鸣狗盗",“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
盗”(《旧唐书·郑畋传》)。
“狐朋狗友 " ,自然是一群小人 、坏人 、恶人。
“朋 "和“友”的原意,在古代典籍中,则各有不同o“同门日
朋",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
“同学”。而“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方以“友”称之,也就是
今天常说的“同志 "。
“狐朋狗友”,既是 同门——邪门歪道,也是同志——以损
人利己为 目的。
这几年 ,网络和报纸上 ,又出现了一个新词 “:驴友”。
“驴友 " ,是指户外 、自助的旅游者 ,彼此相邀 ,确定所去的
风景地,而且背着行李,与驴一样,以负重徒步旅行为主。
“驴友 "与“旅游"谐音。
称“驴友”而不称“驴朋" ,细想来颇有道理。一群陌生人来
自各地,年纪、性别、经历各不相同,但热爱大自然,敢于吃苦,培
养战胜困难的耐力和毅力。“友”在古文中,是个会意字:两只
右手紧紧握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
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论语·季氏》说:“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译成白话为:与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
人交朋友 ,是有益的事。 ’
(原载《雪莲)2010 年第 3 期)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