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冷静求实的学术演练 1

冷静求实的学术演练

雷达

今年申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青年批评家多达七人,且各有强项,一时难以厘定,而入选名额最多却只有两个。我和朱向前负责理论部分,通读书稿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杨利景和赵月斌。继而递交全体评委审读、投票,仍是他们二位领先。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依我看,赵月斌的文字更具感性,选题不时剑走偏锋,但犀利,问题意识强,注重当下性,给人锐利的新鲜感,却也存在不大顾及把问题放到“史”的框架中。这可能与他并非学院派,同时搞创作有关。杨利景就有所不同,他在思考的缜密、理性的深度和问题的现实感上,都更善于把学院派“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从容,与专业派“直面现实,干预灵魂”的切近,糅合在一起。于是,他的研究总是情不自禁地有一个文学史的背景,更注重学理性,而他的文字风貌,以冷静和求实见长。

我在阅读他的整部书稿的过程中,时时感到,追求客观性、求实性,注重言说的逻辑力和层层递进的说服力,使文字通向事物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并且流露出一种公正的气质,也许是他的理论批评最突出的特点。例如,对当前文学理论批评现状的研究、批判和评估,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杨利景也是写了一系列文章的。这其实是个并不好回答的棘手问题,必然牵涉到整个文化环境及相关问题,甚至与整个历史文化语境脱不开干系。我们现在看到最多的,是孤立地义愤填膺式的文章居多,或给出一个近乎全盘否定的结论了事。这样的批评当然很痛快,且易于博得一片叫好。但是,问题并不因“义愤”而得以解决。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那种一方面把问题置于新的广阔的历史语境下,同时能够真正进入批评话语的内里,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方法,引出可靠结论的文章。

我看到杨利景的几篇文章就很讲“理”。他是冷静的,深思的。比如,他指出当今文学批评的奇怪现状,一面在队伍上、数量上的极其繁荣,另一面却是影响力的日益衰弱,这就一下子进入了问题的实质。他提出,把所有关于批评的症结都归罪于批评家的“失节”是否公正?或者说,将批评的重振完全寄希望于批评家的道德自律是否现实?当下批评乱象的背后是否有更为强大的推手?他说,如果连真善美都不能达成共识,那就不是健康,而是病态了,需要把根本问题搞清楚。他认为,“思想淡出,学术登场”也好,“杂志引退,学院崛起”也罢,主要指向的是文学批评范式和理路的嬗变。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变化实则体现在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价值立场、评判标准以及批评的角色功能等更为内在的方面。在他看来,自90年代至今,市场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决定力量,作家与出版机构很自然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作家和出版机构共同的市场诉求中,文学批评被“征用”以及批评家自觉的“权力寻租”行为就开始了。这里,他借用了“征用”和“权力寻租”两个概念是比较准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