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质朴的情感呐喊(1)

为什么西汉一直保有朴实的民间个性?这与它的政治传统有关。这些皇帝都不是文人出身,谈不上优雅。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太学生,所以东汉的性格就很不同,人都忧郁得要命,整天在谈生命的忧伤。太学生开国,整个文化里面有一种优雅、感伤、唯美,可是西汉却是以野性和朴实作为文化的主调。

我选了三首东汉时期的诗,它们从文学性上来讲可能没有什么,但有着强烈的民间色彩。比如这首《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我为什么要选这一首?因为四言是《诗经》的结构,是非常民间化的,汉代的文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实验期,可是民间还保有《诗经》的某种规则。

“公无渡河”是说没有渡口、没有船,你不应该渡河的。可是“公竟渡河”,这首诗换的字非常少,只是将“无”改成“竟”,可是结果是绝望,本来不可以做,可是你做了。这可能是一个发疯的男子投河而死,妻子赶到江边,捶胸顿足唱出来的四句好像疯子的歌声。这歌声里有一种简单的情感,不是文人创作可以替代的。

民间的声音和文字不一定有特别的意义,只是很直接的情感呐喊,因为民间的文字能力和语言能力都非常有限,没有太多的修饰。可是我最羡慕的诗是《公无渡河》这种,它可以完全不管形式,没有押韵、对仗、叠句,就是这么直接,只是不想让自己的丈夫死掉。

我读诗时常会想到画面,想到故事。我一九七六年去太平山时,太平山还没有开放,我们从罗东坐运柴车上去,沿着颠簸的河床走,蹲在柴车上不敢坐下,因为坐下的话整个脊椎骨都会被颠碎,只能一直用手撑着身体。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太平山下,我们开始步行,看到翠峰湖,非常漂亮,现在已经开发了,很难看,不必去了。那时候还有蹦蹦车,人很少,只有伐木工人和老兵——就是那种十六七岁时被抓来的老兵。

有一个老兵娶了一个智障老婆,两个人都五十多岁了,脸都有点邋遢。我们在那里住得时间比较长,因为是跟台大的城乡所去太平山调查。那个老兵就坐在那里,眼睛红红的,不像人,更像野兽,一直捶胸顿足,叫个不停,那声音像被毒打的狗发出的号叫。旁边的人告诉我,老兵的智障老婆失踪了,之前她就常常失踪,因为找不着路,七天后发现时,人已经死了,然后老兵就一直这样号叫。

我每次读到《公无渡河》,眼前就会呈现出那个老兵的画面。他和太太之间大概不是爱情,也不是婚姻,就是一个生命一直和另一个生命在一起,其中一个生命忽然消失了,剩下的这一个就会崩溃。作家老鬼写过一本小说叫《血色黄昏》,里面讲他们在内蒙古插队的时候,有一次杀牛,那天晚上,他们的蒙古包外有六十只牛围着那摊血一直叫,怎么赶都赶不走。其实《公无渡河》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民间说那是一个狂夫渡河而死,妻子赶到河边时叫出来的声音,即“民间的呐喊”。

今天我们的“文建会”可能会把这首歌删掉,因为不够优雅,可是汉朝的乐府却把它保留下来了。民间的生命力有一部分真的有点野蛮,但在文学里,这种粗朴的力量非常重要。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曾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展览,其中有用绿釉陶捏出来的猪圈,一只很大的母猪周围有很多小猪在吃奶。民间最大的希望就是富足和稳定,猪的繁殖和民间的状况有很大关系。这件作品很有趣,猪圈旁边会安排一个人,在那里探头看看猪是不是长大了,或者小猪是不是在吃奶。我去乡下的时候,看到那里的老伯伯也总是没事就去看他的鸭子或猪,这是非常贴近农业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导致了汉代的稳定性美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