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首《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非常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就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独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当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活在繁华当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就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第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最长久的,也是最痛苦的。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非常难堪,非常尴尬,也非常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第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首”,他其实就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非常复杂的内容和非常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最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第一个境界、第二个境界、第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第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