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倾听 第二章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别人口中的你,好也罢,坏也罢,都不是真正的你

  有一位高中生给我留言:我生长在单亲家庭,有时听到同学的家长嘱咐同学尽量少和自己接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都不好……听到了这样的说法,这位高中生平时在学习中更努力,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尽量做得更好,但是心里还是很难受……还有一位网民说,单位里有一个同事长期说她坏话,对她的评价很低,这让她非常恼火,也非常想不开。天长日久,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

  求学、生活、工作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观念和标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千差万别。实际上,哪有一个所谓的真正的自我,只有每个人内心所谓的你、我、他。

  但是,我们凡夫非常容易执取一个所谓真实的自我,捍卫这个自我,只要别人一贬损这个“自我”,就会痛苦不堪。

  想一想看,外人无论怎么说,贬损的都是他内心认为的那个你,从来也不可能伤害到真正的你,因为真正的你是变化的。

  只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一般人并不容易理解。我们总是毫无悬念地纠结别人口中的自己,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自己。

  要懂得:别人的评价好听还是难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对待。处理得好,好听的话是鼓励,难听的话是激励;处理不好,好听的话是奉承,难听的话是伤害。

  别人口中的你,好也罢,坏也罢,都不是真正的你;自己执着的自己,身也好,心也好,也不是真正的自己--因为身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独立于因缘之外,永恒不变的“我”。

  所以,不必苦苦寻求他人的肯定和不肯定这些外在的标签来定义自己,而应找到生命中真正的方向。


  未来不在他人口里,都是自己营造的


  一位快要毕业的大学生告诉我,他很快要面临结婚和工作两个大问题,可已经工作的学长却告诉了他很多关于职场中的蝇营狗苟,还有男男女女之间各种相互背叛的事。

  种种的坏消息,让他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还能相信什么,自己以后要面对什么,该如何去面对。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大学生有这样的困惑,很多人都有。

  现在的网络,各种负面信息会飞快地传播,快速被人领纳,成为谈资,并在不知不觉中消耗自己内心的光明和力量。

  事实上,谁也无法真正抉择自己到底要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许多悲欢离合,众生的行为也有善有恶,不会只有美好的一面,也不会全都是灰暗的。

  社会不仅是外在的环境,它也是共业的呈现,而自己也是共业中的一部分;未来也不是他人口里的,而是自己营造的。要相信自己,相信业果,工作与生活中,多看好样子,远离坏样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有一位居士,在小学时的课堂上,被老师当众说像个猴子,这让他深受打击,几十年过去了,伤痛至今无法排遣。

  还有一些身体有些缺陷的人,长期被别人调侃,当作谈资,以致变得很自卑,他们可能尝试过很多办法,都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性格也越来越封闭,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步丧失……人心都有这样一个特征,总是记得过去某些人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说过的一些话,一直无法忘记,每想起一次,就是对自己的又一次伤害,但又遏制不住地去想。

  从佛法的角度讲,只要心里堆着这些伤害放不下,本身就远离了快乐。外人的恶言说出口可能他们早已忘了,但你却截取下来反复温习。

  这才是痛苦的根本。

  所以,平时我们要多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多看光明面,多想自己的方向,这样内心才会生起正念。

  每个人的内心和身体都有长处和不足,不管自己的条件怎么样,都要先接受自己,不要怨恨、嫌弃自己。不要老是看到自己缺乏的,要多关注自己拥有的,多想自己要做的。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与其耗费珍贵的时光去回味被伤害的感觉,不如时时去温习、感恩生命中一切正向的话语和信息,并且逐渐养成习惯,这样慢慢就能远离记忆中的任何伤害。


  内心无主,当然就会活在他人的目光中


  成功和失败是人生的两只脚,我们可能在某个阶段被别人肯定,在某个阶段被别人否定,这都是无常的。

  一位银行职员,工作兢兢业业,但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领导、同事的肯定。这样的工作环境让她非常想不开,痛苦的心情也连累到了家人。因为她越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得令周围人满意、肯定,就越是做不好,就受到更多的否定。她想离职,却担心新的待遇还不如这里;不离职,自己又受不了,几乎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红尘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常常不经意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忽视了别人的要求。关键是,不知道工作、生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方向,因此,根本就没有能力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结果就造成状态越来越差。

  如果想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那就要对自己要走的路有不退的发心。如果自己内心无主,当然就会在意他人的目光,不自禁地活在对虚妄的追求中。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没有任何一个局面是永恒的,任何事都有因有缘有果,一切都在改变中。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向前看的勇气,因为任何一次自我更新,都要先经历挫伤和打碎的痛苦。就如做手术一样,开刀是痛苦的,但取出毒瘤就是新的开始。


  平常心的另一面就是不平常的心


  有一位母亲,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获得很多的奖励。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这个孩子与别人格格不入。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跟父母的关系也开始紧张,后来竟然在父母批评他的时候和父母顶撞,最后发展到和父母动手。到了青春期,问题更严重。

  经过仔细地分析和反省,父母回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帮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外界的赞扬,而是随着这些赞扬,也滋长了自己的傲慢心,言谈中不断地向孩子传递自己的骄傲,觉得别人的孩子都不如自己的孩子。

  他们在孩子确实因为学习能力和成绩很优异而得到奖励的时候,没有及时告诉孩子,荣誉都是暂时的,要看淡,而不是作为永远的目标,因此过高地评价自己。

  但是,母亲也觉得很委屈,认为正是这种对荣誉和赞扬的追求,而让孩子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岂止是孩子,成年人也是这样,在面对肯定和表扬的境界中,随时会不可遏制地升起愉悦的感受并以此为乐。

  我们常常讲平常心。平常心的另一面就是不平常的心--被批评就痛苦,被赞扬就飘飘然,这个就是不平常心。

  平常心就意味着批评不为所动,赞扬也不飘飘然。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赞叹来增强信心,但不可贪着于此,否则就会被名誉所困。欣乐于赞叹,必然痛苦于否定。所以,在面对外界的赞扬时,我们不可随之而转,增长骄慢执着。所求定高下。

  拥有了赞叹中修行的能力,不仅能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平常,越来越能够获得真实的喜悦,也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帮助到成长中的孩子。


  别人对你说假话(妄语)时如何善巧应对


  佛教中有五戒,其中“不妄语”戒是一条很重要的戒律,核心是不说谎。

  世间人一般很少能够意识到说谎的过患,常常会把谎言当成工作生活中必需的工具,用来解决很多问题,或者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其实,谎言会给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带来很大的痛苦和危害,只是我们一时意识不到而已。

  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自己要慢慢学会不靠说谎来解决问题。然后,学习如何面对别人的谎言。

  很多人都会遇到下属、同事、合作伙伴等等说谎的情况。

  有一位管理者,最听不得别人说谎,一听到就当面戳穿,搞得气氛很尴尬,对方很愤怒。慢慢地,这位管理者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虽然自己也很委屈,觉得自己是个很真诚、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这难道有什么错吗?难道面对这些谎言,要装作不知道吗?但事实就是,身边的人不喜欢他,导致和别人合作时频频出现问题。

  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在做弘法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信众说谎,年轻法师当面就指了出来。结果,这位信众勃然大怒,立刻交恶成仇。这样一来,弘法就完全谈不上了。

  同样,有一位家长,当面戳穿了孩子的谎言,孩子坚持了一会儿,终于被家长列举的事实摧垮,情绪崩溃。结果家长很紧张,担心孩子会出问题。

  在佛门里,比较强调要善巧帮助,观察自己与对方的因缘、说话的时机和方式、对方的接受程度等。不是只要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就可以,就一定要说出来,其他因缘不合适也不行,还可能适得其反。

  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听下来,认识到直接戳穿只能起到羞辱对方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帮助对方或者解决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说谎的人不适合当面戳穿,尽量先了解、关心对方,看看他在工作或生活上有什么难处。

  缺点再多的说谎者也有优点,要能够找到他的优点,给予肯定,慢慢找到适当的机会鼓励对方改变。


  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业果会回答一切


  有很多很多的女众留言,别人的一句话,就让自己受不了,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引起自己很多的想象,内心脆弱到不能经受一点点的风吹草动。

  也有一类人,在生活中还是蛮坚强的,遇到一些问题也都能扛过去,但是在亲人之间就不行了。不难发现,生活中能够伤害到自己的并不是陌生人,哪怕他人无故的辱骂的伤害,自己也都能承受,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但是,自己熟识的朋友或亲人的不理解和伤害,就让自己受不了,久久不能忘怀。一想起来,就会苦不堪言。

  陌生人的辱骂带来的伤害,不及亲人的一句冷语,这正说明了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外在的境界,而是自己内心对外境的领纳和认识。

  对于亲友,我们内心有感情、有执着、有期待,所以更容易生起烦恼,受伤害。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应该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来解决问题,“怨欲忘,恩欲报”。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者职场上难免会遇到意见不同的人、不和的人,每每遇到羞辱、谣言、诋毁等等,都可能会不断地冲击我们的玻璃心。

  佛法教我们这样作意:学会让那些骂声随风而逝,不要录下来反复重播,这个“录音机”就是自己的心。

  安忍他人的轻蔑讥讽,是积福第一法,还能感得相貌庄严的果报。所以,遇到他人的讥毁,要当作积福的机会,而不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甚至于一些正常的议论和评价也会让我们的玻璃心承受不起。一旦把这些话语当真,全盘接受,就是领纳了对方的情绪、恶意,便会感到痛苦。

  总之,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业果会回答一切。万事万物缘生缘灭,于中产生种种期盼、委屈、痛苦、彷徨,只是因自己的执着、在意。

  放得下,便云淡风轻。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凡事要“认真而不当真”


  有一位信众,来僧团找法师哭诉,来的时候是由两个人搀扶着来的,非常之伤心。法师原以为一定是其家里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后来了解到,原来是听到自己曾经很信任的人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这些坏话又被传到了网络上,令她难以接受。

  她断断续续地说:“我知道与人为善,也对那些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的人宽容,不予反驳,以德报怨;但别人还是不会念及你的好,还是接着说你的坏话!遇到这样的人我该如何应对,难道只一味修炼自己就可以了吗?”

  佛门里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里的“不辩”不是外表上的不辩,而是内心的安然平静。我们的心要朝向自己仰望与感恩的对象,而不是时时刻刻在意伤害自己的人。当我们对伤害无有挂碍时,自己就解脱了。

  天空是不会害怕别人朝它吐唾沫的。

  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到语言对普通人是能造成很大伤害的,但是对修行人来说,就要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出家人修行,师父一般会让他们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刚开始做,都会比较发心,渐渐地就会遇到一些境界,比如吃力不讨好,自己一片真诚,别人却不领情,甚至恶语相加,乃至明枪暗箭进行各种人身攻击等。这时候,就比较考验人,退心的就会说,既然这样,那我不干了。不退心的,就会在这些逆境中让内心更加有力,继续默默承担,做更多更好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出来。

  所以,既要有本事把别人的坏话“不当真”,又要有能力去做出实实在在帮助他人的事情来,这才是足够好的。

  有句话说: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没本事没脾气,四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同时,凡事要“认真而不当真”,二者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当真,就容易变成执着;不认真,就容易流于放逸。对人对事要有放得下的洒脱,也要有拿得起的担当。如果仅仅是玩笑人生,那生活就会变成一个玩笑。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怎么办


  人的一生,会有种种的境遇,或好或坏,荣辱得失。对此,一般人都是向外寻找原因,寻找规律,好让自己能够顺利过好自己的生活。佛法则讲,要向内找答案,向外找,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在僧团里,为了保证大众的清修,设有执事,执行和运作各种事务。执事的上面是书记会,再上面就是方丈,不同的职务,行使不同的权力。这其实就是管理。古代和现代都要有管理。众人在一起,要修行也要弘法,各种事务非常繁杂。

  每到一个阶段,就会调整,职务有上有下。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世间人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充满痛苦,不安;修行人就会在这些境界里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来调伏自己的烦恼,用功办道。

  “不公正的待遇”,是在自己的判断和比较之中成立的--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然而却没有得到,别人却得到了。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但有时候,我们自己看待问题是相当片面的,所了解到的信息也不完整,并常常高估自己的付出,最后与现实相撞,觉得失衡、愤懑。

  一个人受到什么样的对待,都是自己的业推动的。我们自己在外境上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小的。所以,要想真正解决痛苦,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下手。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职场上,当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时,不要第一时间怀疑主事者是出于私心而感到烦恼,而应当冷静下来,换位思考,好好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可改进之处,别人有什么值得学习之处,否则很容易带着烦恼去看待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

  让躁动的心止息下来,把所有的信息都听全面。

  就算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一直沉浸在其中,浪费了大半人生,很不值得。痛苦已然发生了,佛门讲叫感果了,那就坦然接受,然后去改变今后的人生。

  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则来自对外在信息正确的听闻和领纳,然后进行正确的思考、判断和抉择。


  做大事的人,知道什么是“有违”“无违”


  孔子曾经煮饭给母亲吃,每次都煮很多,母亲吃剩下后,孔子都问这些饭菜该怎么处理。

  到了孔子的儿子时,饭就煮得刚刚好,如果有剩下的,他就自己吃了。孔子做饭都是照着母亲的意思办,无形中就有听话孝顺的含义在里头。

  为什么从孔子到他的儿子,孝道有这样的差距。因为虽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人的发心却有不同。

  《论语》只有慢慢去读,慢慢去体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趣。从孔子言行的细节中,我们就能看到那些成大事之人的性格和心理基础。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人到了六七十岁还唱歌跳舞,为的是让父母欢喜。

  过去,人家请弘一大师写字,写完后弘一大师就问剩下的纸张怎么处理。这就说明弘一大师深深懂得尊重别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什么事情都不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听话懂事的背后,事实上是传统中的一种孝道。

  《论语》里面讲什么叫孝道,孔子说“无违”,无违就是没有违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恰如其分,样样事情都能够做得恰到好处,都能够符合情理。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能成事?就是因为有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事与事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去体会,才能知道什么是有违,什么是无违。


  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职场和社会有这样一个共识,你的成功取决于和对方谈话时让对方愉悦的程度。

  在商业领域中,大家为了承揽客户,积累了很多原则、方法、技巧等等,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指导性,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西方,有一位成功的广告从业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人生经历。他要说服一个企业家把自己的广告费交给自己。谈判在午餐中进行,整个午餐,他都在倾听这位企业家讲述。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一直倾听。正在他懊恼自己没有向对方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时,对方已经明确表示把自己的广告费交给这位倾听者。

  这个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成为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心得。其实,这也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而是理解对方;不是告诉对方,我多么有能力,而是告诉对方,我愿意接受你的想法,体恤你的感受。

  世间常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法告诉我们,首先我们会产生种种的认识和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是会变化的,这就是无常。今天这么认为,明天可能就那么认为。今年这么想,明年可能就会那样想,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当我们执着自己的想法,并认为永远不会变而且绝对正确的时候,就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人活在世界上,怎么可能总是让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呢?

  所以,在交流中,及时放下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对立,就能愉快地交流了。

  因为,那只是想法而已。

  人生在世,太执着自己的想法,就常常会与人话不投机,常常与人冲突、对立,就失去了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机会。

  修行更是如此。

  在具体的职场和生活中,会遇到非常复杂的境界,想要坚持,就会与人对立,但是我们不必生气。分清哪些是情绪,哪些是就事论事,这样,虽然想法有差异,但是内心没有对立。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内心慈悲的力量,这就需要常常训练这颗心:从学习知恩、念恩、感恩开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