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变成了故事。二○○六年春天一过,大宝感觉不对劲,胃口特好,“好朋友”不告而别两个月、三个月。买菜的时候顺带买了条试纸,一验,两道红杠。医院一查,阳性。真的有了,怀孕了。
好在大家对这个意外事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两家的父母巨开心。
大宝她爸一见到我就悄悄地竖大拇指,潜台词是:“小子,你干了件好事。”
我老爸,据说在学校围墙外头放了一串鞭炮,以示庆祝,结果还被城管抓住了。城管头头一看,是自己的老师,握了个手,口头警告,没做处罚。
大宝她妈正好办下了退休手续,一天到晚就围着女儿转,各种经验传授,各种教训吸取,把她的那些话录下来,简直就是一个中国版的《怀孕圣经》。那年正是我事业小有成就的一年,几个民生调查连连获奖,省、市、国家各种奖,都不落下。
经过三四年的锤炼,我成了《晨报》的骨干记者。大头像每个月都上墙,配着一段新闻理想,用词低调而张扬,噌噌地冒着热气,人模狗样。
三月的全国两会报道一结束,报社开展“活血计划”。其实就是人事调整,老人下,新人上,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一时间,各个部门都搞竞争上岗,业务学习氛围十分浓厚,一条三百字的稿子,恨不得要把它写出花来。还暗中比较,一个版上,你我同一批进报社,都是本科,看谁的活儿漂亮,看谁的标题短而精,看谁的导语有没有超过一百个字。一些文字记者,还自己拍图片,显摆自己的第二技艺。同样,一些摄影记者也自写稿件,不甘落后。
正是要求上进的年纪,自然参选。我一直报道突发新闻,最合适的职位是民生新闻组组长、副组长。这个组负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大街小巷里的纠纷。我喜欢这种走街串巷、观察生活的采访方式,一会儿扮个消费者,调查地沟油,一会儿演个小老板,暗访黑心棉。精心策划,惊心动魄。
这哪是记者?
分明是演员。
人格分裂。
身份错乱。
装疯卖傻。
深入虎穴。
为民除害。
为民解忧。
刺激。
爽。
报名竞选。
势在必得。
发表演说。
评委打分。
编委讨论。
公布结果:姚奋斗,民生新闻组组长!……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