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荒芜,人生不迷茫(1)

2013年初夏,大学生们还没有毕业,“史上最难就业季”就已成了新闻中的关键词。中国经济放缓,用人需求减退,同时,大学十几年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迅速攀升: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预计699万……

最终究竟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就业,还需要等等看。不过,年轻人失业已经成了全球化的现象,中国的情况相对还算好的。《经济学人》曾发表专题报道:《没有工作的一代:年轻人的失业》,指出目前全球既没工作也没在读书或培训的15~24岁的年轻人,共有2.9亿,几乎相当于全美国的人口,接近世界年轻人的1/4。

如果看长时段的经济大势,中国不太可能维持过去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高增长恐怕会被温和的增长所取代。不过,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年轻劳动力的供应减退,价值自然高企,按说不至于陷入年轻人长期失业的泥沼,只是人口结构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欧洲、日本都属于老龄化社会,但目前年轻人口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

在我看来,中国的问题在于教育和经济结构的错配。我曾提到,中国的就业状况呈现出非常奇怪的脑体倒挂:小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4.2%,中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8.1%,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学毕业生则高达16.4%。这和发达国家中教育越高失业率越低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的原因,我已经有过论述。中国是“世界工厂”,不是“世界办公室”,蓝领经济吸收不了那么多寻求白领工作的大学生。可惜,最近十几年,中国教育的重头戏是大学不停地扩招,过剩的大学生自然难以被市场消化。同时,制造业的崛起,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为此许多农民工进城。人口的大规模移动,使原有的义务教育体制难以适应,而教育资源并没有被用来集中解决这一问题,反被某些大学所浪费。同时,技工教育体系也未能整备,这无疑削弱了产业升级的潜力。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失业率最低,反映了最廉价、最低技术含量的劳工仍然是经济最需求的。我们也许可以将目前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归之于体制性的人力资源错配。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体制性人力资源错配,等于说“体制耽误了你”。但如果在被体制耽误的同时,还自己耽误自己,那可就真是青春荒芜了。

在教育上,中国有千年的科举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体系,则把大学生算作干部,和普通人分开。凡此种种,都强化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大学生的“特权”地位,即所谓的天之骄子,进而导致了大学生要有个体面工作的期求。另外,中国的家庭,一直有着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听任孩子啃老的传统,这些也成了世界新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刊登过长篇报道,描写许多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待业,靠着家长养活,虽然家长的收入正是来自他们所不屑于干的工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