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生命的奥秘在遥远的星系(2)

这部电影对白寥寥,也没有对结尾的返老还 童作出解释。但在小说里,克拉克将尚未出生的鲍曼称为“星孩”。电影和小说都以星孩渐渐靠近蓝色的地球作结。克拉克写道:“在下面那个拥挤的星球上,人类 熟知的历史即将走向终结。”《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一个画面正是《生活》杂志的封面——伦纳特·尼尔森式的胎儿形象,与母体分离的胎儿蜷在蛋里,漂浮 在太空中。

“道德上自命不凡,内容上故作高深,时间上毫无节制。”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在《时尚》(Vogue)杂志的一篇文章里这样评论《2001太空漫游》。《时代周刊》特别邀请杰伊·科克斯(Jay Cocks)为库布里克的新片作专题报道,他在报道中写到,在《2001太空漫游》的首映式,当星孩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时,一位评论家嗤之以鼻并起身离 开。科克斯说,影片上映后,“几乎无一好评。”《时代周刊》没有刊发这篇专题报道。勒娜特·阿德勒(Renata Adler)和宝琳·凯尔(Pauline Kael)是两位很有影响力的女评论家,她们很少意见一致。但这回,两人都对《2001太空漫游》给出了差评。阿德勒在《纽约时报》的文章里表示,这部关 于人类历史的电影以“男性的死亡和在类似星际胚胎的东西里重生”作为结局,内容空洞无物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凯尔则在写给《哈泼斯》(Harper’s) 杂志的文章里称,“《2001太空漫游》无趣到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地步”。她是这么说的:“地外智慧生物造成的人类进化这个库布里克设计的故事,大概是有史 以来最多余的情节。”评论家们都觉得库布里克的头脑有问题。

库布里克对此不屑一顾,他说那些批评家是“武断的无神论者,只关心眼前利益的物 质主义者。”不过,影评也不是完全一边倒。《生活》杂志对电影的细节和“硬科幻”成分大加赞许,观众们也很青睐这部电影。这是一段由意外引发的另类生命旅 程。正如在电影宣传语所说,《2001太空漫游》是一段“终极之旅”。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男性的起源——没有女性。与此 同时,女性正在为了争取和男性同样的权利,也就是她们所说的“人权”而战。全国妇女组织成立于1966年,全国堕胎法废除协会成立于1969年。同年,贝 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讲中说:“对女人来说,除非我们保护自己,夺回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利,否则就没有自由、平等和人格尊严可谈。”1972年,爱丽丝·保罗(Alice Paul)在1923年起草并提交国会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终于通过,并提交各州批准。以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为首的《平等权利修正案》反对者们支持的是《生命修正案》(Human Life Amendment),这一修正案是1973年著名的“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经最高法院作出最终判决后八天首次提出的。《平等权利修正案》最终被击败了。后来,“人权”的概念被反堕胎运动采纳。21世纪初,人权修正案开 始出现在选举辩论中。2011年密西西比的一份人权修正案提出,“‘人’应该包括从受精算起的人类。”如果受精卵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利,那么女性就不能拥有 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在美国政治史上,这个辩论只能追溯到几十年前,但在观念发展史上,几乎没有人(至少是像威廉·哈维这样的人)能把政体想象成女性。

“世界的舞台完全向我们敞开了。”

在大发现时代,哈维写过这样的话。对斯坦利·库布里克来说,他探索的不是内在世界,而是外在世界,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没有差别,都是缺少女性的世界。在太空时代,生命的奥秘最终会在遥远的星系被揭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