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里的紧急会议(1)

8月的武汉三镇,热得如同火炉,即使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全身的皮肤也会像漏了似的,汗水不住地汩汩而出。就连树上的知了,也懒得叫唤。

在汉口的俄租界,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楼,29个中国人却不顾蒸笼般的闷热,聚集在一个房间里,侧耳倾听着一个俄国人的长篇讲话。大约是因为骤然增加了那么多的人,屋里方凳、圆凳、长板凳相杂,显然是临时从别的房间里搬过来的。

那个讲话的俄国人,皮肤格外白净,29岁。他便是共产国际新派来的代表,他自我介绍说名叫“尼古拉”。据会议的出席者郑超麟回忆:“在文件中也就用他名字英文开头字母‘N’作为他的代称。”[1]

其实,他的本名叫维萨里昂?罗明纳兹。1898年,他出生于俄国高加索格鲁吉亚,1917年加入俄共(布)。1926年,他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奉共产国际紧急指派,他千里迢迢、星夜兼程,赶到“火炉”武汉,接替罗易、鲍罗廷和维经斯基。他的身份是共产国际全权代表。这“全权”两字,表明他非同小可。

罗明纳兹的两侧,坐着另两个外国人,是和他一起抵达武汉的。

他的一侧是一个德国小伙子,25岁,名叫纽曼。纽曼是德国共产党党员,23岁出任德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虽说年纪轻轻,却有着“暴动专家”之誉,因为他20来岁时,曾成功地领导过德国工人暴动。据云,派这位“暴动专家”前来中国,是考虑到中共正需要组织暴动——南昌暴动、广州暴动……

罗明纳兹的另一侧,是一位俄国女人,名叫洛蜀莫娃。她是罗明纳兹的助手。

[1] 《郑超麟回忆录》,第150页,现代史料编刊社1986年1月版。罗明纳兹手中拿着厚厚一叠俄文稿,一边念稿子,一边不时离开文稿“发挥”几句。担任翻译的文弱青年,穿白色短袖纺绸衫,脸色苍白,肺病正在折磨着他。他便是瞿秋白。此时,他的手中也拿着一叠厚厚的纸头——他事先把罗明纳兹的俄文稿译成了中文。当罗明纳兹离开稿子“发挥”几句时,他的目光也离开了中文稿补译几句。

瞿秋白扮演的不仅仅是翻译的角色。罗明纳兹的报告,长达3万多字,是瞿秋白参与起草的。这个报告,是“罗明纳兹—瞿秋白”的登台宣言,从此正式取代了“鲍罗廷—陈独秀”在中共的领导地位。

会议是在极度匆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秘密召开的。会议最初定于1927年7月28日召开,可是,外省代表们来不及赶到武汉。推迟到8月3日,仍然来不及。可是,再等下去不行了。这样,当外地代表来了一部分之后,就决定在8月7日开会。会议非常紧凑,从早到晚,开了一天就结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