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前后(6)

二十世纪日中战争的勃发地—卢沟桥,是金代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开始建造的,历时三年竣工。它是一座石造的、美丽的桥。桥全长超过二百六十米,桥的拱门共有十一个,栏杆、望柱等都装饰着千姿百态的狮子。以后的马可·波罗向全世界介绍了它,并赞美它说,再也没有比它更美的桥了。因此,欧洲人将它称为“马可·波罗桥”。

燕京的留守部队与糺军对峙的时候,这座桥仅仅建成二十多年。

卢沟桥之战,燕京的留守军战败而退。

然而,糺军没有追击。他们明白虽然击退了留守军,但是燕京城内还有相当的军队驻守。况且,他们只是一时怒起心头,冲动而行,本来就是无计划的。至于以后怎么办,他们还全无打算。

唯一明确的是,自己现在已经成了反乱军。在此以前还能从政府那里领到一些微薄的收入,现在成了叛军,连这个也指望不上了。

在雕刻着五百多头狮子的桥上,他们的会议开始了。这座桥上挂有一副匾额,上书“广利桥”,是章宗仿效徽宗皇帝的瘦金体书写的。这是桥的本名,是个普通的名字,希望广收利益的意思。

—“和耶律留哥取得联系!”

—“投奔成吉思汗!”

无论怎么讨论,也再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宣宗南迁的消息传到了成吉思汗那里,他又派出了乙里只前去问责。

在成吉思汗看来,金国献上了皇女和财宝,即为投降了蒙古。但是,金却不这样认为。

金也从南宋索取财物,却没有认为南宋投降于金了。从这个时候起,成吉思汗和金国之间,想法已经出现分歧了。

“投降的金国未经允许就擅自迁都,简直岂有此理!”成吉思汗对此非常不快,不过并没觉得有发兵征讨的必要。

然而,他身边的契丹将军们—耶律阿海、秃花兄弟及石抹明安等,频繁地进言攻打燕京。

其中最热心的是石抹明安。他与耶律阿海一样是恒州籍的契丹人,原是胡沙虎的部下,在与蒙古军交战中,心有所感,单身降伏于蒙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