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印象:在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当中,王小帅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总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根的人,他的父母先是在上海工作,后来在支援三线的历史背景下,到了贵州生活,他从小也曾经在武汉和北京求学。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又被分配到了福建电影制片厂,这东西南北的,究竟哪里算是他的家呢?从职业上讲,他先是学习绘画,后来主攻电影导演,很多电影都是在资金和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始创作的,就在这充满了漂泊和动荡感的生活当中,王小帅如何找到自己的根呢?
导演王小帅的大名,你大概早有耳闻,他被称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但说起他拍过的电影,看过的人恐怕屈指可数。最早由于体制的原因,他的作品迟迟不得公映;而电影市场开放之后,他的票房又不尽如人意。这似乎是文艺片导演难以破解的困境,王小帅却偏不信这个邪。近日,带着最新作品《我11》,他要再次冲击观众的视线。
杨澜: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王小帅:就讲一个小孩,他无忧无虑地在山涧、河里生活,忽然之间自己的衬衫被一个逃犯抢走了,这一下子就打乱了他童年、少年的生活。窥视到成年的世界里去了,随着历史的结束和变革,他也好像瞬间长大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一个点,哪一个时间段,突然之间意识到一个什么事,突然之间遇上什么事儿。
杨澜:拍《我11》这部片子,能不能给我描述一个你自己最享受的某一个场景?
王小帅:小王憨的父亲在外面跟人家闹别扭,打破头回来了,小王憨很害怕,他爸就说:“出来,没事儿,坐在爸爸腿上,爸爸摔了一跤。”然后给他喝点小酒。
杨澜:这个完全就是个人经验的?
王小帅:对,灯也没开,点个蜡烛。从包里面抽出几张印象派的画,有莫奈的《日出》、有西斯莱的几张画,小孩就看着,然后父子俩在昏暗的房间里,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看着一个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印象派。我觉得这一段是把我成长的整个精神历程的根揭出来了。《我11》的故事发生在贵阳的一个“三线”家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数百万家庭从东部繁华地区,前往西部支援边疆建设。这一影响了数千万中国人的运动被称为“三线”建设。王小帅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唤醒人们对于那一段几乎要被遗忘的历史以及人群的关注。然而这部带着强烈自传色彩的影片,还未上映便引发争议。周立波就曾言辞激烈地抨击说:“你的十一岁关我什么事?”对此,王小帅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杨澜:你觉得这个会跟普通的观众有共鸣吗?那些并没有去过“三线”的人,你觉得能有共鸣吗?就像有人说“你十一跟我有什么关系”是吧?你必须得解释出为什么我要来关心你十一的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