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法国人在圣彼得堡(9)

这种不和谐并没有妨碍双方盟友在行动方针上达成一致。在 7月23 日晚 点, 法国人离开的前一天晚上,维维亚尼似乎从他的肝病中恢复了一些,并与萨佐诺夫在发往俄国和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指示上达成共识。这一友好的合作行动方针旨在对奥匈帝国采取温和的行动,并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奥匈帝国不会损害塞尔维亚的荣誉和独立。诚然,这些言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以提前打破这样的印象:双方早就知道奥匈帝国的问题会出现。乔治·布坎南同意他的政府也发出类似的信息。

在当天晚上于“法国”号上举行晚宴时,维维亚尼和帕莱奥洛格就对媒体公布怎样的政策决议产生了很大分歧,最后帕莱奥洛格就塞尔维亚问题写下了这样的话:

法俄两国政府此次在维护欧洲的和平局势,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平衡方面,达成了完全的一致。

维维亚尼对此表示不满,他说:“我认为这涉及太多关于俄国的巴尔干政策了。”他之后做了如下修改:

共和国总统造访俄国沙皇的举动,给予双方之间友好且相互结盟的政府一个良机,使双方意识到,他们在关乎和平的诸多问题上有着完全一致的观点, 且欧洲各国势力的平衡在于诸国的努力,尤其是巴尔干国家。

这是一篇言辞非常委婉的公报,但依然被自由派和泛斯拉夫主义的俄国媒体加以扭曲报道,成为推动贝尔格莱德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催化剂。

普恩加莱对于这顿晚宴不是非常满意。他在笔记中写道,午后就开始下起大雨,厨师并没有对此做出充足的准备,菜都上迟了,而且“没人觉得菜做得好吃”。 但对于本次出访,他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他此行就是希望俄国能拿出更强硬的态度,显然对方也很认同。这种强硬的姿态主要是当奥匈帝国政府表现出任何对塞尔维亚的威胁行为时所应做出的。他已经到处宣扬要摆出强硬姿态的理念,他的言辞被有意的人听到了。这里所说的强硬是针对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采取行为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根本没有证据表明,普恩加莱或是他的俄国对话者或多或少地考虑过奥匈帝国会采取什么手段,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行事。人们已经不需要即兴创作或新的政策声明——普恩加莱只是坚持他自1912 年夏所做的计划。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与他周围的人不同,在造访期间明显地保持冷静。这是许多法俄对话中设想的巴尔干局面。如果俄国同样保持强硬态度,那么事情就会按照政策预期进行。普恩加莱将此称为和平政策,因为在他的设想中,德国和奥匈帝国会在如此坚定不移的团结中一败涂地。但是如果其他一切都落空,那么强大的俄国以及作为军事、海上、商业和工业强国的大英帝国将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