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子张曰:“仁者何乐乎山也?”子曰:“夫山者,恺然高。”“恺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禽兽畜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也。”
【译文】子张说:“为什么仁者乐山呢?”孔子说:“山,岿然高大。”子张说:“山高,有什么可喜欢的呢?”孔子说:“山,草木茂盛,鸟兽繁衍,财用所出,正直而无私,四方之民都可取用。正直无私,兴吐风云,往来通达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润泽,万物得以生长,百姓都能享受到恩惠,这就是仁者都喜欢山的原因。”
【感悟】圣人之所以效法于山,就是山具有君子的崇高品德,其最核心的就是正直无私。正直无私,是任何人都能从山中各取所需,但山却毫无索取。
6.28定公问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威威显民’,何谓也?”孔子对曰:“不失其道,明之于民之谓也。夫能用可用则正治矣,敬可敬则尚贤矣,畏可畏则服刑恤矣。君审此三者以示民,而国不兴,未之有也。”
【译文】鲁定公问:“《尚书·周书》中说:‘用当用之人,敬当敬之人,威当威之人,使人各尽其才’,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不失为君之道,明确地告诉民众。用可用之人则国家大治,敬可敬之人则崇尚贤能,畏可畏之人则遵守刑法。国君能审知这些方面来昭示百姓,而国家不兴旺的,还未曾有。”
【感悟】这一条回应了第一条,天下能否得到治理,关键是用人。如果人人具有优秀的史官的品德,凡事公正无私,那么孔子心中的理想国就能实现了。
6.29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
【译文】言论上不需要羞惭,行为上不需要羞耻,连孔子都会敬畏啊!
【感悟】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那就是做到“言不惭、行不耻”!
6.30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
【译文】曾子说:“音响不会拒绝发出声音,镜子不会拒绝鉴照事物形体。君子端正一个根本而万物都会随之成功。人的行动不是为了留下影子,而影子却始终随着人的行动。呼喊不是单纯为了发出声响,而声响却伴随着人的呼喊。因此,君子先成就功劳,而名声会随之而来。”
【感悟】优秀的史官以手中之笔,书写历史,褒贬乾坤。如果每个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不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下“影子”,还担心什么“董狐之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