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 年,农历甲午年。
这一年的春夏之际,因为不堪忍受政府的残酷压榨,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
模的东学农民起义,起义者将朝鲜近代以来痛苦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吏制腐败和政治黑暗,以及西方列强尤其是邻国日本长久以来的欺凌,提出了发扬传统的儒家东学,驱逐抵制东西洋西学,“主击倭洋”的宗旨,将维护儒家经典和民族传统作为起义的理论基础。在“除暴救民”、“逐灭洋倭”等口号号召下,东学徒众席卷城市,一路打击贪官,开仓放粮,响应者甚众,半岛为之震动。
5 月31 日,起义军更是攻克了朝鲜南方重镇全州,兵指首都汉城,形势逼人。遭遇席卷而来的起义,朝鲜李氏王朝政府曾数次派兵镇压,甚至请求中国派出驻韩的北洋海军部分舰船帮助协同,出动了经中国武装和训练的西式新军——京军壮卫营前往戡乱,但都归于无效,一一铩羽而归。为尽快收拾近乎溃烂的局势,防止列强趁机插足干涉朝鲜内政,在中国驻朝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的居间建议下,朝鲜政府经过权衡,决定向中国照会乞援,请求宗主国直接出兵帮助戡定内乱、绥靖局势。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曾长期是向中国岁修职贡的属地,过问这个传统属邦的内政,在当时清政府看来无疑是天经地义的既有权力,但是紧邻着朝鲜半岛的东瀛岛国日本也对这块三韩之地窥伺已久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日盛的日本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膨胀,受限于本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急欲挑战原有的东亚格局,扩大所谓“生存空间”,“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实现向大陆扩张领土的野心。为寻求进军大陆的跳板,朝鲜半岛上政治腐败国力积弱的小国朝鲜,自然而然成为其首先征服的目标。日本政府于1882 年、1884年先后分别挑起壬午、甲申事变,企图利用朝鲜的亲日派,以及朝鲜大院君李昰应与国王李熙、王后闵氏之间的矛盾,促成朝鲜国内发动政变脱离中国,建立亲日政权,但是由于中国在两次事件中都采取了较为激烈的强硬措施,加上朝鲜政府内亲华派的极力抵制,使得日本始终未能得逞。
当时的中国政府上下尽管目睹了日本接连挑起衅端,开始认为日本“终为中国永久大患”,但出于珍惜中法战争结束后难得的和平局面,以及对于蕞尔小国日本自古以来的轻视,认为日本无论多么外露嚣张,终究不过是夜郎自大而已,在对日外交上采取了尽可能妥协的和平政策。面对早已磨刀霍霍的东邻,中国还是天真地抱着东亚兄弟同文同种,应当共同团结抵御西洋外侮的幻想。
1885年,为解决前一年甲申事变的遗留问题,中日双方在天津举行谈判,涉及朝鲜宗主权的很多关键事项,中国都逐一做了让步。事后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将来朝鲜有事,两国或一国派兵,应先行知照对方”,等于已经默认了日本势力在朝鲜的实际影响力。
早在朝鲜半岛爆发东学党起义时,清政府已经预感到朝鲜政府可能无法招架,会前来乞援。围绕这一问题,清政府内就是否可以出兵已经在先期讨论。普遍的意见是,如果中国军队直接进入了半岛,大有可能会刺激到对朝鲜觊觎已久的日本,难保不会引发出什么事端。但是,如果置属邦的乞求于不顾,似乎又不符合驾驭万邦的祖制,有伤体面,而且在国际上也会动摇朝鲜是中国属国这一既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