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充分理解其制定时的背景,那么评估经济政策就是空话。一直以来,对大多数民族国家而言,无论何种政治体系,社会和政治因素对于制定经济政策都至关重要。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和中国前总理温家宝——也就是格林斯潘和朱镕基的接任者——当然也有这样相同的考虑因素。
温家宝就是现代中国政治平衡做法的化身。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位过渡期的领导者,在中国由改革期过渡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上任。他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领导者,并且在任期内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灾难性的事件:从2003年的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到2008年四川毁灭性的地震。他也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和北京承办奥运会的领导者。
温家宝勇于质疑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否仍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温家宝就对当时“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警告。同时,他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制订规划,实现刺激消费的经济再平衡调整。
温家宝所贯彻的正是经济议程优先。而伯南克的做法却恰恰相反,政治在帮助其成为美联储主席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伯南克竭尽所能地带领美联储规避当今时代最担忧的恐惧:大萧条卷土重来。为了规避风险,伯南克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希望借此恢复昔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同时避免日本式的通货紧缩。这些行为实际上模糊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区别,使得伯南克和美联储卷入了美国政治辩论的核心。尽管理论上美联储拥有政治独立,但伯南克的做法却南辕北辙。
政治和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其实也反映了近期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温家宝和伯南克寻求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解决方案:中国倾向于寻找新的增长平衡,而美国则试图挽救旧的增长模式。它们中有一方或许走错了路,而这将对相互依赖的经济体乃至整个世界产生持久且重要的影响。
人民的总理
温家宝出生于1942年,那时战火纷飞。他人生的头三年是日本侵占中国的最后阶段,紧随其后的就是4年内战。那些昏暗的记忆从未在温家宝的脑海中褪色。近60年后,温家宝回到他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时说道:“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贫穷、动荡和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与前一任总理朱镕基一样,温家宝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经济学教育。他就读于北京地质大学。1965年毕业后,他加入了共产党。
在“文革”期间,温家宝主要负责低级测量评估甘肃地质构造的工作。当动荡平息,温家宝已成为一位高级地质学家。他的杰出表现给当时的国家地质部(后改为“地质矿产部”,现已与其他部合并组建了“国土资源部”)部长留下了深刻印象,1983年,41岁的他被任命为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是中国最年轻的部级官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