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存,你需要一个思想体系”(1)

比朱镕基大两岁,出生于1926年的格林斯潘,最终被誉为“大师”。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半中,他是美国的“二把手”。他的言论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市场。

尽管人们就他对美国经济的管理争论不休,他仍可谓是他所在体制的创造者。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战后繁荣开始消退,选民们开始要求出台新方案。这位称自己不过是一个“资深共和党经济学家”的人非常乐意承担这个任务。

格林斯潘开始投身于现在看起来十分晦涩复杂的产业分析中,他的导师是阿瑟·伯恩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20来岁的格林斯潘还在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作为初级经济学家在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就职时,伯恩斯是当时美国顶尖的商业分析师。之后他成为在格林斯潘之前的历任美联储主席之一。这两人此后一直很亲近,直到伯恩斯在1987年6月去世。而两个月后,格林斯潘搬入伯恩斯昔日的办公室,成为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并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至少在当时没有取得。当他在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和哥伦比亚大学两头忙的时候,他开始对美国的重工业感兴趣,并写了很多关于钢铁、汽车、铜、飞机制造以及铝的报告和文章。当时正是美国战后工业即将复兴的绝好时机,他变得非常忙碌,以至于无暇顾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而将成为美国工业的咨询顾问当作自己的使命。

他在顾问生涯期间主要关注微观工业经济分析,而不是宏观经济。但他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盛顿和华尔街激烈的经济政策争论非常感兴趣,也深深被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所吸引。1967年,他应马丁·安德森之邀加入了尼克松的总统竞选团队。此人原是格林斯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窗,后来成为尼克松的首席国内政策顾问。在尼克松胜出后,格林斯潘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待在华盛顿,而他很快便发现了华盛顿环城公路的问题。

1970年,格林斯潘与时任美联储主席、导师伯恩斯的会面让他对公共服务这个更崇高的使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其他很多共和党的朋友像赫伯特·斯坦、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迪克·切尼都已经被提拔为尼克松政府的高级经济政策管理者,但是格林斯潘与伯恩斯的关系明显更为重要。1974年,当伯恩斯给格林斯潘打电话提醒他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当时还是一名私营顾问的格林斯潘很难拒绝。他接受了尼克松的任命,但一直到福特上任后才宣誓就职,成为第10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就是他在政府中漫长而富有威望的职业生涯的开端。他本想“让委员会恢复其经济顾问的角色”,但一上来就碰到了头痛的通货膨胀问题。这位共和党的经济学家不得不开始快速学会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1976年的总统大选中,福特不敌吉米·卡特,于是,格林斯潘又回到了他依旧非常成功的咨询业。他在卡特总统的任期内离开政界,而在里根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重回政府,但只是经济政策委员会的委员之一。1987年8月,当里根总统任命他接替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时,一切都改变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