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对未来的迷茫,来自于对自我的疏远(4)

现在想来,那些在网站上向陌生人询问人生大事的人们,大多也是如此,苦心里有若干个不同的分身在打架,所以希望可以借着陌生人的口,让其中的某个自己最终胜出。只不过,这个被票选出来的自己,未必就是真实的那一个,通常只是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那一个。

人是想法多多的动物,我们总会对别人有所期待,同样也会无时无刻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的老师无意中说了一句“大眼睛的小孩很可爱”,我便让自己每一天都双目圆睁地出现在她面前,尽管那样很累,但是为了能获得一句夸奖,我很乐意尽量扮演一个可爱的大眼睛女孩。

被人承认的感觉是美好的,也正因为美好,我们常常会被别人的眼光绑架了自己。曾有记者采访一位年轻的“卡奴”,他月收入3000 元,却因为购买奢侈品背上了十几万的债务,每一天银行的催款电话都几乎打爆他的手机。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店员的一句奉承,会让我感到自己仿佛真的是名成功人士。”

毫无疑问,这位“卡奴”正陷入一种自我催眠,我们常常就会被这样的臆想欺骗。奢侈品店员夸奖你一句,你便拼尽全力也要做个买起大牌来脸不变色、心跳不乱的“有钱人”;你的爸爸说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钢琴家,你便每天耐着性子乖乖坐在琴凳上至少两个小时;你的同事赞美你几句,你便心甘情愿熬夜加班,帮要赶去约会的他完成方案……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自觉的,不自觉的,情愿的,不情愿的,我们为了迎合更多人的期望,强迫自己像个细胞一样不停分裂。

恕我直言,这样的人通常过得并不如意,他们或许也曾志向高远,但是现在,他们的名字埋没在人群之中,他们的生活浑浑噩噩,毫无可圈可点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早就忘记了自己是谁,他们一会儿要扮演那个分身,一会儿要扮演另一个自己,当气力被无限分割的时候,哪一个角色都不可能做好。他们本来应该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却心甘情愿顺从别人的意愿,成为了别人生活的龙套。他们不成功是必然的,看看影片最后的字幕吧,群众演员可从来都不会有姓名出现。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甘心做无名的一员。

48 岁的苏珊是名苏格兰农妇,身材臃肿长相普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连生活的小镇都籍籍无名,但是她没有按照身边人的意愿,安心做一名普通的农妇去养牛耕田,而是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拿自己擅长的方式让自己家喻户晓。

对,我说的就是苏珊大妈的故事,相信你一定对她的事情耳熟能详,她现在是全世界的励志楷模。假设她不愿意发挥自己的歌唱天赋,没能勇敢地站在舞台上,便没有了今天被人们称颂的这段传奇。

认清自己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智商,苏珊大妈的IQ 很可能比不上牛津或剑桥中排名垫底的学生,但是她却在“做好自己”这项赛事中精彩胜出了。所以,我最亲爱的读者,你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你有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而在于你是否愿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