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上海生死劫》的时候,作者郑念女士已经于2009年末去世了,享年94岁。从网上找到了她的照片,很美,到了晚年,仍旧气质卓越,风华绝代,一如她的文字。
这本书是她的自传,同时也称得上优秀的文学和纪实作品。
如果不是她的经历和这部作品,她也许只是一个优雅的上海名媛,一个事业成功的职场女性,一位明星的母亲,但是,20世纪60年代起的经历改变了这一切。
她早年留学英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7年任职上海壳牌石油公司的丈夫去世,她继任其职,担任英国总经理的助理。她工作能力很强,擅长沟通,恪尽职守,总部对她的工作很放心。女儿郑梅萍年轻漂亮,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优秀演员。母女俩生活安定美好。
这一切却很快被打破。1966年,她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被关押6年,这期间,女儿含冤去世,她却毫不知情,怀着要和女儿相聚的强烈愿望,终于挺了过来,出狱后得到的却是女儿的死讯。在重重监视下,她开始探寻女儿真正的死因。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在讲这个过程。
郑念的文字极好,如她所受的英式教育,非常克制冷静,哪怕是叙述极其残酷的现实。正因为这种冷静,更能让人深入体会她当时所遭遇的一切。
最让人震惊的是她笔下的监狱生活。
她没经任何审判即被收押,没有具体刑期,不知何时才会被释放。而且,她一直是被单独关押,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也无法知晓。这种单独关押更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失衡,大多数人都难以熬过这种孤独,或者疯狂,或者死亡。
郑念详细讲述了这个过程。在最初的孤独中,她与一只小蜘蛛为伴,那是她每天能够看到的活物;面对莫名的提审,她激怒对方,在对方的失控中,寻找一点外面的线索;因为随时被监视,只能坐着,不能站起来活动,她发明了一套坐着不被看出来的体操,悄悄活动肌肉;她在人间绝壁似的环境中,寻找悄悄而细微的善意——送饭的女囚怜惜她双手被铐,悄悄把她的饭刨松一些;病到极重,终于被送到监狱医院,她结识了只愿为囚犯看病的女医生,虽然她们基本只能用眼神交流。
这漫长的6年,摧毁了她的健康,给她的身体留下了永久的伤害,但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巧妙运用智慧,为未来脱困留出希望。
她这种精神的强大,是这本书的看点之一。
在遍体鳞伤的时候,她仍不肯放弃自己的尊严,这本书里有许多这样的细节,比如手坏了也要整理自己的衣衫。这些为人的尊严,支撑了她的精神。
她在出狱后说:“上帝令我抬起双目,使我能看见地平线上遥远的青山。”
也是这样的精神支撑她,最后远走他乡,上演了中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直至写出这部作品,记住个人的经历,也记住一个民族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