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如何炼成的(3)

那么,像李莲英这样有实力的,他能不琢磨这事吗?这个东西割下来,他不要了。刀子匠把它封存起来,隔了多少年,要得势了,还要拿重金从这儿赎,这也是刀子匠捞外快的一种方式。这一套程序下来,有人说,这太监当成了,早着呢。我们看《鹿鼎记》里头,说这韦小宝,有人发现他不是太监,硬要给他净身。没那事,因为太监这东西净身,非得自愿不可,你自个儿说个“不”字,谁也不会给你动手术,这是一个。第二个,你再看韦小宝那上司,尚膳监总管海大富,他原先是顺治老皇帝身边的人,跟着老皇帝出家五台山,后来回到宫里,查董鄂妃是怎么死的。这是金庸胡编乱造,你以为谁都能进宫当太监呢?要这样的话,我一咬牙把自己净身了,进皇宫当太监,把皇帝杀了,这能行吗?它有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类似我们现在说政治审查,你出身是怎么回事,三族九族里面有没有反动派,都得问清楚了。你要是对头的人,直接进到我这里,那还了得?

所以,那个时候,太监是怎么当上的?靠推荐。比方说,李莲英是太监,他推荐的人,更值得信任。再一个,等于他是担保人。原来是北京周边地方的人当太监,后来往远了扩,到乡村,河北一带多。李莲英他老家,包括魏忠贤老家,河北肃宁,都出了不少太监,就因为有人给引荐。有人说,这个倒霉事儿,一刀下去,断子绝孙,他引荐谁?可不是,你可别那么想,因为,人穷到一定程度,家族里真有谁进宫当太监,跟皇上接近,每天都拿俸银,拿现银,这不比在家里苦熬着强多了吗?前不久,上海警察部门公布了一个乞讨排行榜,说某某被抓多少回,又送回来了,排第一的,都已经三百多回了。为什么?很多农村穷得不像样,有这么一位到城里来,两腿一跪:帮帮忙,大爷赏口饭吃。他那钱,挣得比村子里人多,回去把小洋楼盖起来了。大伙儿一看,这人真有本事,都跟他学,都到城里来要饭来。所以,这有个示范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初,魏忠贤在宫里发达了,就带动家乡一堆人过来当太监。所以,没人引荐,你别想当太监,你就真净身完了,也是白挨这一刀,你进不去。我给你引荐,能白引荐吗?我得要钱,你得给我介绍费。所以,这一行慢慢地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从引荐到进宫,一条龙服务。包括进里头,不得检查吗?有的老太监,在宫里待了多少年,各部门都打点好了,让你顺利过来,他就吃这个。北京有个中关村,以前是干吗的?太监村,专门住太监的。当时,这个地方挺荒,人家不多,在宫里当太监,当到一定年岁,也干不动了,退了吧。可退了,他不回家,就在中关村这地方买房,在这儿住着,干吗?做掮客生意。老家谁来当太监来找我,我给你引荐,来来回回的,他挣这个钱。所以,后来退休的太监,在那儿住得特别多了,那个地方就叫“中官村”。中官,是中国古代对太监的另外一种叫法。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琢磨,叫这名不好听,改吧,就成了中关村。

有人引荐,这就进宫了。有人说,这总算合格了,也不是。还有好多事在里头,你要想把这太监当好,它也跟我们不少单位一样,有三六九等。太监,其实这种单一的叫法,是不对的,只有这一类人中的第一等,才能叫太监。他总共分四等:刚一进宫,叫侍童,干吗?给人刷碗,倒马桶,干这个;再干好一点儿,叫监丞;监丞往上,叫少监;少监往上,才叫太监。所以你看,大太监,这是个尊称。有人说,还有别的尊称,李公公,王公公。那不对,“公公”是个贬义词,只有皇上和娘娘,才能叫海公公,李公公,刘公公,要下边哪个人叫公公,他得扇你嘴巴。一般来说,太监平辈的,互称李爷、刘爷,叫爷。要是小辈的太监,比如说监丞一级见到太监一级,那张嘴就得叫师爷,这是尊称。你想熬到太监这个等级,且得停着时候一点点来。太监在宫里很不容易,想出人头地是特别特别地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