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极端的日本“二战”史观(1)

靖国神社其实距离我们住的后乐饭店非常近,坐车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到了那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马路边那个非常高大的“大鸟居”。之所以叫“大鸟居”,顾名思义,就是鸟可以在上面停留和居住的意思,也许还有其他的宗教含义。日本的所有神社都有这种“大鸟居”,非常像中国的大牌坊,看到它就标志着已经进入了神社。

靖国神社对游客全年免费开放,而对于这次中国媒体的采访和拍摄,他们的态度十分谨慎。2007年2月份,我们就向靖国神社递交了拍摄采访申请。在经过近1个月的反复协商之后,3月初,靖国神社终于同意我们进行有限制的两小时拍摄,但拒绝接受采访。其实,相对于实体的靖国神社来说,一个精神的靖国神社才格外让人敏感。这个精神的靖国神社也被学者们称为“靖国史观”。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看到在一个实体的靖国神社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种历史观,我们还特别请到了刚刚拍摄完纪录电影《靖国神社》的旅日导演李缨和我们一起进入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占地10余万平方米。1869年明治天皇为了纪念那些帮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战死者创立了“东京招魂社”。1879年,正式更名为“靖国神社”。1978年10月17日,靖国神社举行例行的秋季祭奠,并将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14名甲级战犯以及1000多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处决的乙级和丙级战犯的所谓“英灵”放进了靖国神社并供奉起来。迄今为止已经有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被召为“英灵”供奉于此,其中80%以上是在“二战”中丧生的。他们的名字在这里被精确到个人,这其中有中国人熟悉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主要罪犯松井石根等。

在进入靖国神社的正门之前,在马路两边,有两个日本陆海军的大灯笼,也就是所谓的纪念塔。在这两个纪念塔的下方有16个浮雕,上面描绘了历次战争的场面,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和中国有关:有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击破清朝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之后攻占天津;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还有日军攻克长城后在上面欢呼胜利的纪念性画面等。1945年日本战败后,为了掩饰其对军国主义的纪念,这两个纪念碑上的浮雕曾一度被涂上了水泥,但在6年之后,这些浮雕又重新显露了出来。

进入靖国神社的正门之后,我们需要到神社的管理部门办理采访手续,尽管事先已经联系好了,但还要领取采访证件,并被一一交代采访的注意事项,例如参拜大殿不可以拍摄、不要停留在神社的中轴线上拍摄等。但并没有因为我们是中国记者特别有所限制,好像这些规定对任何记者都是一视同仁的。NHK有一组记者本想跟我们一起进入到靖国神社里面拍摄,因为没有事先提出申请,居然被拒之门外。

拍摄过靖国神社纪录片的导演李缨,早早来到这里,协助我们一起进行采访。没有他的帮助和指点,在这座神社里,很多重要的纪念物我们都无法一一辨认和解读,他为我们的采访帮了大忙。

进入靖国神社这个大门后就是正殿。进入正殿,我们所有的拍摄将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例如,不能采访游客,不能拍景物特写等。靖国神社的馆长拒绝我们采访,但是在书面上回答了我们的一些问题,其中两个问题让我们感触特别深。我们有一个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来参拜过靖国神社。他说这么多年很难统计,但是去年一年来参拜靖国神社的人超过了500万。还有一个问题是参观者的年龄大致是多少?他回答说不太好统计,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近年来参拜的年轻人明显增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