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爱恨之间(2)

首先是听,听日本各界的声音,这一个目标将由人物专访来实现。

最初的目标是专访8个人,最终却完成了11个人。虽然有近一半的被采访者是我们到达日本之后才最后敲定的,但顺利程度已经出乎意料。这其中对当届首相夫人的专访、对《读卖新闻》老总渡边恒雄的专访,以及对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专访让人印象深刻;而渡边淳一、栗原小卷、滨崎步、谷村新司等其他几人的采访同样超出期待。最重要的是,他们代表了日本社会的各界精英,听的范围得以确保,这是最关键的。

接下来是看8个与日本社会有关的专题。看什么呢?

从2006年10月起,我们请国内各界熟悉日本的朋友来为我们讲课,以便确定内容。最后达成共识:去看那些中国有,日本也有,但日本先行一步的领域。把日本当成一面镜子,走近他们,照得见中国。于是,环保、老龄化问题、防灾、动漫、传统文化的保护等主题被确定下来。在这些领域,日本先行一步,有他们成功的经验。去看去思考,这毕竟与我们的未来有关。所以,我一直有个感觉,与其说这是在看日本,不如说是换个角度看中国,这才是我们出发的另一个目的。在看日本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两种角色中转换,一个是新闻人,一个是中国人。例如走进靖国神社,你面对其中对历史的扭曲,中国人的身份想克制都不太可能;即使这样,我也要时刻告诉自己:你是一个新闻人。于是,让客观、观察、理性等字眼占上风,是日本之行从头到尾的自我约束。

离开理性与客观,新闻将毫无力量!当然,在拍摄环保、防灾等日本做得不错的内容时,中国人的身份也时刻存在。在这些领域,我们也应当可以,甚至做得更好;然而这一切,都要从今天承认差距并认真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我们不该用愤怒遮蔽了自己的双眼,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哪怕他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该把它学来,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大国,性格中必有以下的品质:理性,对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并永远完善自己。

没人知道中日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或许在目前,任何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看法都缺乏依据。

学会在存在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间的课题。

这个时候,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岩松看日本》就希望是一次行走在爱恨之间的旅程,虽然,它依然只是一个开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