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带来的精品咖啡(2)

因此,早期光顾皮特店里的很多顾客都是不修边幅的人,身上散发着刺鼻的广霍香味道,这有时会让这位固执的荷兰店主有些不快。皮特这样对我说道:“我的天,当初有些人可真是不讲究!”即便这事几乎已经过去了40年之久,他的声调中还透着震惊的成分:“我当时想,你们最好去隔壁的自助洗衣店收拾干净后再过来,然后我才会卖给你们咖啡。但有趣的是,他们却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我们对抗的是大企业,他们非常欣赏我能以适中的价格提供如此出色的产品这一点。因此,从精神层面而言,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即便是皮特自己也对这种想法感到好笑,他曾为了让那些喜欢自由思考的顾客尽早离开,索性把店内的凳子全部撤掉,于是顾客们就干脆坐在了地板上。但是这位荷兰人对于烘焙咖啡的理论着实深入人心,就连前卫的嬉皮士都对其赞不绝口。皮特自己解释道:“我感觉咖啡在与我交谈、沟通,所以我就问它:‘你喜欢以哪种方式被烘焙呢?’”

结果就是咖啡希望能被烘焙得更充分一些。出于大家所关注的赢利问题的考虑,大品牌长期以来都在烘焙咖啡的时候选择欠火候的做法,这样称出的分量更足,也会带来更多利润;他们认为烘焙时间越短,咖啡豆的成分越不易散出,也就不会顺着烟囱飘走。皮特则纠正了这个错误的观点,他加长了烘焙时间,使得咖啡豆中的水分得以蒸发,味道也就更加馥郁香浓。大多数顾客在初次尝试皮特的浓咖啡时,还有些缩手缩脚,但后来他们的腿脚仿佛不听自己使唤,直接引领着他们又来到位于藤蔓街和胡桃街相交处的咖啡店来。他们手捧咖啡杯不忍放下,希望品尝更多美味的咖啡。排队的人数逐渐增多,甚至都排到了街上。忠实的顾客自称为“皮特粉”,并对那些还在饮用劣质咖啡的人们嗤之以鼻,他们就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准备从此对精品咖啡不离不弃。

阿尔弗雷德·皮特并非想在美国烘焙出优质咖啡的唯一人选,但他却是引发人们对咖啡狂热迷恋的第一人,也正因为这种迷恋才有了后来的星巴克等公司的卓越表现。实际上,皮特将咖啡打造为一种宗教。吉利斯咖啡公司的老板唐纳德·萧霍解释道:“咖啡并非新鲜事物,但它使旧有事物获得了新生。特种咖啡的诞生不像是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倒像是一只母猫生出一窝幼崽,一时间沸沸扬扬,颇有遍布各地的态势。”

美国人饱受加工食品和味道千篇一律的合成咖啡之苦,此时急切渴望现状能有所改善,渴望大烘焙公司能把芳香怡人、真正优质的咖啡摆在他们面前。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以为美味的食品不仅要质量上乘,还要有不同凡响的情调,比如沾满巧克力的蝴蝶翅以及红烧袋鼠尾才配得上美味的称号。尝试一下腌鸡冠无疑是奇妙的美食历险,看到长胡子的女士,或是见到世界上最大一摊牛粪也会让人兴奋异常;其实人们只是不愿意周而复始、迫不得已地重复从前而已。经过几十年的空档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纽约的萨巴斯食品超市和汀恩德鲁卡超市,食品的味道终于开始真正得到改善。有了关键性技术的革新,咖啡也赶上了这次美食风潮。1972年,美国的咖啡先生公司用价格适宜的家用滴漏式咖啡机淘汰了渗滤壶的过时工艺,使消费者首次真正认识到咖啡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时间全美国喜欢经营烘焙咖啡的人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基本都具备两大特点:希望能享受到优质的咖啡,但对具体该怎么做却不甚明确。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30多岁具有理想主义的白人男子,都有着文科背景,对黑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萧霍称其为“伯克利范儿”,因为他们经常穿着麻质服装,足登勃肯鞋。约翰·布莱克韦尔是位资深的意式浓缩咖啡机修理师,他这样向我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当时相当于一群老嬉皮士,总想找点儿让人上瘾的东西去卖,结果销售咖啡是我们唯一能找到的合法途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