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1)

媒介不仅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视角。

从“媒介即是索引”、“媒介即是信息”到“媒介即是行动”,能看出技术能力决定传播深入的程度,也反映了一个规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体,所有关于媒介的讨论也必然以人为本!

波兹曼说:媒介是隐喻。媒介的内容不只有本来的意义——本义,还有隐含的意义——含义或者隐喻。波兹曼的说法有些晦涩,更直接地说,媒介是指代,媒介并不是表达自己,而是指代其他。看一封信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看信纸上的纹理吗?不是,纸上的墨迹纹理是文字,信纸上并没有叫“字”的东西,只有油墨构成的线条,它在瓶子里的时候叫墨水,“字”不是线条,而是线条的指代。我们陷入一种困惑,既然媒介有指代的意义,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一种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结合起来,媒介指代的不过是另一种媒介,“另一种媒介”就还能指代新一层——另一种的另一种媒介,指代会无限循环嵌套下去。

信纸上的油墨不是油墨,而是指代字,字不是字,而是指代情话,情话不是情话,而是指代了想念……如此下去,媒介到底指代了什么?还有尽头吗?显然,需要找个办法从循环里跳出来。

来看一个翻译的小游戏:现在,我们有一篇中文文章,为了给英国人看,必须翻译一下,否则他看不懂。首先我们把它翻译成英文交给英国人,英国人看了之后,又翻译成日文交给日本人,日本人看了之后翻译成韩文交给韩国人,韩国人翻译成拉丁文……翻译也就是指代,用翻译后内容指代翻译前的内容,如果忽略人看的过程,我们看到一篇文章在各种语言中来回转换,甚至后来你发现它又从西班牙文翻译回中文,接着又翻译出去,不停地转换下去。

翻译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翻译的目的不过是人能看懂,如果对应的语言没有人想看,翻译就没有必要。我们日常说话,只有有外国朋友在场的场合才需要翻译,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说大家都懂的普通话,当我们跟老乡说话,只需要说当地的方言,大可不必去翻译,翻译的目的是看懂,并不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意义没有任何损失的另一种语言。媒介也一样,媒介的指代循环什么时候终止成为“本义”呢?就是使用媒介的人能理解、看懂的时候。

中学里很多人学过一个英文学习的办法,看英文课文的时候,不要把英文翻译成母语之后再理解,而是直接理解英文,这个办法在英文单词量较少的时候,是很难实现的,你不得不把它翻译成你理解的中文对应意思才能理解。当你英语水平提高之后,就可以直接“懂”了,这也像用方言和普通话的过程,学好普通话之后,你可以不再用方言思考,你可以在用方言跟父母聊天的同时,用普通话跟你的同事探讨工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