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歉了吗(5)

对此,矢吹晋指出:“桥本但凡把在原文推敲上所费功夫的一成用于推敲中文译文的话,兴许就避免了历史的误解。在这个意义上,只能说是这位不通汉语的中国课长的界限之所在。”因为,从田中内阁决定推动邦交正常化之初,为确保万无一失,尤其要维系与美国及日本国会的挺台湾势力(青岚会等)的平衡,确立了排除外务省“中国帮”的应对方针,具体实务直接由“美国派”外交官僚栗山尚一(历任外务省条约局长、北美局长、外务次官和驻美大使)和中国课长桥本恕主导。连桥本的顶头上司、亚洲局长吉田健三都被桥本排除在政策决定程序之外,可谓“下克上”。

矢吹晋对桥本恕的盲目自信深恶痛绝,以为正是这种“官僚的自我保身与浅薄自负”,“招致日中间相互不信的悲剧”。令矢吹教授愤怒不已,甚至不惜以如此“酷评”来指控者,还不仅仅是翻译问题上的刚愎自用。

两种版本的田中道歉

在9月26日下午的第二次首脑会谈中,对田中的“问题”道歉,服部龙二在《日中国交》一书中以“怒发冲冠”来形容周恩来的光火。而对周总理的愠怒,田中到底当场做没做过解释,为自己辩护呢?从田中其人的性格、身份及彼时所处的立场来说,不可能不辩护(当时在场的桥本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田中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过当时的谈话,从北京回国后的当天,在自民党总部的报告会上及其后在首相官邸对记者的谈话中,也曾多次回忆过当时的情景。但服部查阅外务省的日中首脑会谈记录,未能找到相关记述。对此,服部却一笔带过,并未当成一个问题。

矢吹晋注意到,1988年9月,由外务省解密、可在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查阅和复印,后由岩波书店于2003年公开结集出版的《日中国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交涉》 一书中,涉及相关会谈内容的地方,只有一句话:“周总理的话,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 读此记录稿,给人一种感觉是“田中对周恩来的批评全然不介意,等于置若罔闻”,令矢吹觉得相当“怪异”,疑窦丛生:“假定这份外务省记录稿的内容正确的话,那田中便是‘一张嘴,两片舌’—当场对周恩来没说过的话,回国后却沾沾自喜地四处说明。” 这不仅涉及两国关系中的历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政治家人格的问题。

事实上,当时在场的中方官员张香山(外交部顾问)、吴学文(新华社驻东京特派记者)等人,后来均以回忆录的形式披露了当时双方的话语应酬。如吴学文在《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一书中如此写道:

田中首相解释说,从日文来讲“添了麻烦”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而且包含着以后不重犯,请求原谅的意思。这个表达如果在汉语上不合适,可按中国的习惯改。

而大致同样内容的更早的版本,出现在中国副外长姬鹏飞的回忆录《吃水不忘掘井人》中。上文中提到的日本NHK纪念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电视纪录片《周恩来的决断》的文字版于翌年在日本付梓,1994年中国出版了中文版。这份回忆录系作为中文版的附录而出版(日文版中则未附),署名为“姬鹏飞谈,李海文整理”。李海文女士曾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副主编,退休后为《百年潮》杂志副主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