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歉了吗(1)

——中日关系史上一段“迷惑”与“麻烦”的公案

2011年,日本出版了一部书:《日中国交正常化》(以下简称《日中国交》)。作者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服部龙二,是一位中国问题学者。该书付梓于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前夕,是一部对中日两国复交前后历史的回顾、检讨之作,故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甫一刊行,该书便上了各大报纸的书评版,也引发了“赞否两论”。

正面评价不在话下:荣膺日本《每日新闻》主办的亚洲太平洋奖的特别奖和《朝日新闻》主办的大佛次郎论坛奖。尤其是后者,评委中不乏诸如前东大校长、京大教授和《朝日新闻》论说委员等学界大腕,自创设以来,一向为士林所重。而负面评价,也相当刺目:老一辈汉学家、重量级学者矢吹晋教授撰写长篇书评《探寻日中相互不信任的原点—大佛次郎论坛奖·服部龙二著〈日中国交正常化〉的读法》,指其是一部“愚蠢、拙劣之作”;该书副标题虽为“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和官僚们的挑战”,实质上却始终停留于官僚们“自我陶醉”、“自吹自擂”的层面,“听不到田中和大平的肉声,庶几等于抹杀”;“该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什么是真正的政治主导’,却令我误读成‘什么是真正的官僚主导’”,难掩“对此书深深的失望”。

在“温良恭俭让”的氛围颇为浓厚的日本学界,桃李满天下的前辈学者竟以如此“酷评”指摘一位后学的研究,实不多见。如果不是从后者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了相当的学术瑕疵,或感到某种学术立场上的冲突,矢吹教授绝不至于光火至此。由于该问题也涉及中方,牵涉到中日关系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而对那段公案的解读,则关系到作为两国关系基础的历史问题之“解决”与否。兹事体大,敢不关注!

田中“问题”道歉

1972年9月25日,北京时间11时30分,以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为首,包括外相大平正芳、官房长官二阶堂进等政府和执政党内高官共52人的庞大代表团乘坐的日航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这是战后日本飞机首次进入北京。鉴于日本国内严峻而微妙的政治“磁力场”及邦交正常化谈判本身的艰难,田中对身边人说:“(来北京)做好了死的准备。”

当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盛大欢迎晚宴。中日双方出席者逾600人,大大超过了尼克松访华时的规模。中方的准备工作极尽周到。军乐团现场演奏日本国歌《君之代》和《佐渡小调》、《金比罗船船》和《鹿儿岛小原节》(分别为田中、大平和二阶堂各自家乡的民谣)等日本歌曲;周恩来总理亲自执箸为田中布菜,斟茅台酒:“这酒,喝多少杯都不会上头。”

周总理在欢迎田中一行的祝酒词中,首先回顾了中日两国两千年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接着,话头一转: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中国人民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教导,严格区分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