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滚滚的深圳特区(1)

1983 年5 月7 日,我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牛仔”来车站接我。一辆破烂的日本轿车已经取代了国产的加重自行车。

轿车在坑坑洼洼的路基上颠簸着行驶,车门嘎吱嘎吱地晃荡,似乎随时可能掉下来。车门外,满目吊塔林立,头顶安全盔的施工队伍如同人龙;柴油发动机声震耳欲聋;土黄色的载重翻斗车一辆接一辆,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鼻腔蒙上一层灰尘;舌头舔舔嘴唇,是涩涩的土腥味。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一股脑儿涌了出来,手心汗津津的,肾上腺素猛增。

三年之后再到皇岗村,一切都变了:村边北侧一片帐篷、铁皮房混杂区;稻田开挖成一溜鱼塘;村里路旁堆满了废旧轮胎、施工废弃的模板,水塘里漂浮着白色塑料发泡块、可口可乐瓶子;蒙上一层尘土的竹丛变成了土灰色;一辆巨大的翻斗车横在路的转角处,满身油泥的小伙子仰躺在底盘下面捣鼓着什么。“牛仔”告诉我,修理车的小伙子叫发仔,三年前去了香港打工,年初返回来开翻斗车。

“运输成了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我问。

“牛仔”指指路两边堆成小山似的旧轮胎:“香港收购这些,还有施工废弃的五合板,然后卖给北方买主,生意好得做不过来。你想做生意跟着一起做吧。”

我没心思倒腾破烂,但却强烈感受到这块尘土飞扬的大工地孕育着巨大的机会。我的突破口在哪儿呢?

婉言拒绝了“牛仔”的邀请,当晚返回市区,在深圳东门一家招待所住了下来。招待所设在一栋宿舍楼,2~5 楼是客房,一楼是一家小型半导体收音机装配作坊,作坊有三十几位员工,由一位香港小老板投资经营。

来深圳之前,我已经打定主意,到深圳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简称特发)谋求发展。

这是一家特别的企业,其前身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在初期的引资中,许多项目都是管委会负责谈判并签合同具体实施,另一方面还行使特区政府职能。特区政府正式成立后,管委会撤销,其原班人马组建成特发公司,行使政府审批进出口业务的权利仍然保留,只是,其掌管的进出口审批红色章印上有个(2)字,简称政府(2)号章,以示区别政府的(1)号章。一家公司有审批进出口的权力,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带着省外经委的介绍信找到了特发的掌舵人孙凯峰先生。孙先生到深圳前任广东省体工大队(相当于现在的体育局)党委书记,江苏人,微胖,气色红润,面带福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