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控制一般性支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支出重点。随着中国经济走上中高速增长的轨道,财政收入的增幅也将逐步缩小。在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的压力下,政府以2013年支出压减后的规模为基础,继续过“紧日子”,控制一般性支出。支出重点将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都将成为重点支持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的“刚性”增长,还将促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透明度提上重要议程。此外,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于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税收制度改革。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结构性减税,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将纳入“营改增”试点,随着“营改增”的持续扩围,“营改增”改革有望全面实现。除“营改增”这个税制改革的“重头戏”外,中央还将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第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下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入手,消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将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市政债的发行有望提上日程。但由于地方政府独立发债涉及预算法修改等问题,短期内中央代发地方债以及城投债仍将是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模式。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规范将会有效缓解并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货币政策调控向市场化转型,存准率或将下调
2014年,预计央行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近两年,金融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日趋紧张,货币市场利率中枢将进一步趋升。同时,预计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进一步升值至6.0左右的水平,外汇占款也因此出现增长乏力趋势。虽然央行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央票、正回购和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货币政策工具满足金融市场流动性需要,但仍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银行经营压力,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的必要。预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象征性下调0.5个百分点。
目前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已经放开,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而实体经济投资动力逐步恢复,房地产价格仍有上涨压力。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及各类市场主体预期,央行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较低,预计2014年存贷款基准利率将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