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成为“世界货币”(10)

马克思特别解释了什么是荷兰的商业革命:

荷兰—它是17 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人为了使爪哇岛得到奴隶而在苏拉威西岛实行盗人制度。为此目的训练了一批盗人的贼。盗贼、译员、贩卖人就是这种交易的主要代理人,土著王子是主要的贩卖人。盗来的青年在长大成人可以装上奴隶船以前,被关在苏拉威西的秘密监狱中……。

他们走到哪里,那里就变得一片荒芜,人烟稀少。爪哇的巴纽旺宜省在1750 年有8 万多居民,而到1811 年只有8 000 人了。这就是温和的商业!

为什么是盗人,而不是盗宝、盗金、盗银?因为,从那一刻开始,人本身,而不是金银财宝,成了最重要的一种商品,这种制度成立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前,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延续,是相对隐蔽却更为巧妙的形式。

正是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的贩奴制度,使得奴隶本身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国际通货,因此,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成立的绝不是金银的流通,而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奴隶本身的流通。因为在美洲的金银、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和欧洲的商业之间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中介”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奴隶。

于是: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制度的荷兰,在1648 年就已达到了它的商业繁荣的顶点。什么是奴隶?什么叫作一般等价物?什么是令马克思一贯耿耿于怀的“当人本身成为商品”?马克思这样说:当一个人完全被从他身处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他就不再是一个“社会的人”,而成为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活死人”。我们可以试着设想一下自己处于身份丢失而又身无分文的异国他乡的情况,在举目无亲、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寻求食物和避免饿死就成了我们的第一要务,而这种状态也就近乎奴隶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印第安人、在圈地运动中无家可归的英国农民,他们与非洲奴隶的状态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他们与英国殖民下的印度人的状态也没有根本的不同。

无论在非洲还是在亚洲,无论在西印度还是在东印度,原住民被从他们的社会关系中强行剥离出来,沦为奴隶,进而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货,一般来说,这是赤裸裸的暴力的结果,而在印度,这却是饥荒和饥饿的结果。

读书导航